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363章 电容弹射

第363章 电容弹射(1/2)

目录

夜,已经很深了。

凤凰军工厂的办公大楼,早已陷入一片沉寂,只有姜晨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巨大的办公桌上,铺满了各种图纸和文件。有关于“龙腾级”后续舰的改进方案,有关于“玄武”坦克的小批量生产计划,还有刚刚从京城传回来的、关于“清源”行动的最新进展报告。

但姜晨的目光,却并没有停留在这些已经走上正轨的项目上。

这些项目后续会由他的秘书为他整理并汇报进度,他需要把精力聚焦在刀刃上。

他的面前,摊着一张巨大的、空白的绘图纸。他的手里,握着一支铅笔,却迟迟没有落下。

他的脑海中,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极其复杂的风暴推演。

“利维坦”计划。

航空母舰。

这个词,像一座沉重无比的大山,压在他的心头。

在刘首长和冯首长面前,他描绘了一幅八万吨级、核动力、电磁弹射的宏伟蓝图。那不仅仅是为了鼓舞士气,更是他心中那个最完美的、属于龙国海军的终极梦想。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终结以来,航空母舰,这个能够搭载数十架飞机、如同移动的海上国土般的钢铁巨兽,就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新的海上霸主。

拥有它,就意味着拥有了在远离本土的广阔大洋上,投射空中力量的能力。

拥有它,就意味着拥有了真正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拥有它,就是一个国家从“陆地强国”迈向“海洋大国”的、最清晰、最无可辩驳的象征。

为什么撒切尔夫人能够有底气在远离本土的南大西洋和阿根廷作战?

靠的就是英国皇家海军那两艘航空母舰。

姜晨知道,在这个反舰导弹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人,包括国内军界的一些保守派,都提出过一种“航母无用论”。

在他们看来,航母是一个造价昂贵、目标巨大、行动迟缓的“海上活棺材”。在那些速度高达数马赫、能够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面前,它脆弱得不堪一击。

尤其是在龙国发展出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当下,世界各国海军,甚至包括鹰酱这样的传统航母霸主,都会用更加审视和谨慎的目光去看待航空母舰。

毕竟,这玩意儿,可不便宜!

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但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问题,将航母,仅仅看作一个单独的“装备”。

而在姜晨的眼中,航母,从来都不是一艘船。

它是一个体系的核心。

一艘现代航母,从来都不是独自出航的。它的周围,必然伴随着数艘装备了“神盾”系统的防空驱逐舰,数艘负责反潜的护卫舰,一到两艘隐藏在水下的攻击型核潜艇,以及一艘巨大的、能提供源源不断补给的综合补给舰。

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绝对防御圈”。

任何来袭的威胁,在抵达航母本体之前,都必须先突破由舰载预警机在数百公里外构建的“第一道警戒线”,再穿过由舰载战斗机组成的“第二道拦截网”,然后,还要面对由“神盾”驱逐舰发射的、远程、中程、近程三层防空导弹构成的“第三道火墙”,最后,才是由航母和各舰艇自身的近防炮系统,组成的“最后一道叹息之壁”。

在这样成体系的、信息化的作战理念下,航母的生存能力,将被无限放大。

而姜晨也很清楚一个事实:在原来的历史线上,自从二战结束之后,全世界,没有任何一艘航空母舰,是在实战中被敌方导弹或者炸弹命中的。

哦,对了,这个时间线已经变了。

姜晨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就在几年前的马岛战争中,不可一世的英国皇家海军“竞技神”号航母,就被两枚来自东方的神秘导弹,打断了脊梁,狼狈地拖回了港口。

但这,恰恰从反面,证明了航母的价值。

因为那次攻击,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阿根廷的“超级军旗”攻击机,是在陆基机场的极限航程下,发动的一次“打了就跑”的偷袭。如果当时英国人拥有更强大的、能提供更远距离空中遮断的舰载机和预警机,那两架“超级军旗”,可能根本连靠近航母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

能对抗航母的,只有更强大的航母。

龙国想要真正地走向深蓝,想要真正地保护自己在全球日益扩张的利益,想要真正地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拥有与鹰酱平等对话的资格,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强大的、不止一个的航空母舰战斗群。

这是唯一的、不可动摇的阳关大道。

但当他一个人静下来,将这个梦想拆解成一个个冰冷的、具体的工程难题时,即便是拥有系统的他,也感到了一股巨大的、近乎于无解的压力。

自己可以从系统商城里,兑换出这些所有东西的图纸。但图纸,终究只是图纸。如果国家的工业基础跟不上,那再完美的图纸,也只是一张废纸。

这个事在过往的一次次装备研发中已经被证实,姜晨可以在某个关键的节点上通过兑换现成品帮助团队作弊,但是最终的量产,还是得靠那些最底层的工人。

而航母,毫无疑问,是一项终极工程。

他开始在脑海中,冷静地盘点着建造一艘“利维坦”所需要的、最核心的几个技术节点,以及龙国目前的现实。

首先便是船体。

这是最乐观的一环。

经过“龙腾级”的锤炼,龙国的造船工业已经初步掌握了模块化建造和高强度特种钢的焊接工艺。长兴岛的船坞,也具备了建造十万吨级船体的潜力。

但是,航母那长达三百多米的飞行甲板,需要用到整块轧制的、厚度超过50毫米的特种飞行甲板钢。这种钢材,不仅要具备极高的强度和韧性,还要能承受舰载机上百次、上千次起降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高温烧蚀。

以鞍钢目前的设备,能小批量试制,但要大规模、高质量地稳定生产,如果姜晨不介入的情况下,至少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技术改造和工艺摸索。

第二则是动力。

这是最大的“天坑”。

他向刘首长他们描绘的是核动力,但龙国在大型舰用核反应堆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核潜艇上的反应堆,追求的是小体积、高静音。

而航空母舰的反应堆,其设计哲学则完全不同。它需要的是巨大的、澎湃的、能够被瞬间调用的瞬时功率。

它不仅要驱动一艘八万吨级的巨舰以超过30节的高速进行冲刺,更要为那如同吞金巨兽般的弹射器、以及全舰上百个电子系统,提供稳定而磅礴的电力。

它的功率需求和安全冗余设计,比核潜艇上的反应堆要高出一个、甚至数个数量级。

将核潜艇的反应堆,直接搬到航母上,无异于将一辆家用轿车的发动机,装到一辆重型卡车上,结果只能是“小马拉大车”,跑不快,拉不动,还随时有熄火趴窝的风险。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法国人,他们用自己的失败,完美地验证了这条路是多么的可笑和行不通。

“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为了省钱和图省事,直接将“凯旋”级战略核潜艇的K-15反应堆,几乎原封不动地搬了上去。结果,导致这艘法国海军的骄傲,自服役之日起,就成了一个著名的“海上病秧子”。

它的最大航速,甚至都跑不过一些常规动力的驱逐舰,被戏称为“全世界跑得最慢的核动力航母”。

而且,由于反应堆功率不足,其蒸汽弹射器的效率也大打折扣,严重限制了舰载机的出动频率。

龙国,绝不能重蹈法国人的覆辙。

从零开始研发一款全新的、大功率的舰用反应堆,其难度不亚于重新搞一次“两弹一星”,没有十年以上的持续投入,根本不可能看到成果。

如果退而求其次,采用常规动力,那么,至少需要八台大功率的燃气轮机,或者更复杂的蒸汽轮机。

而龙国目前,连一台成熟可靠的、功率超过两万马力的舰用燃气轮机都造不出来。

还有就是弹射器。

无论是他理想中的电磁弹射,还是退一步的蒸汽弹射,对于目前的龙国来说,都如同神话。

蒸汽弹射,那是一套极其复杂的、由高压锅炉、蒸汽储罐、活塞、以及长达百米的精密轨道组成的系统。

它对材料的耐高压、耐高温性能,以及对机械加工的精度要求,都达到了一个近乎于变态的程度。

而电磁弹射,更是涉及到了强脉冲电源、超高储能电容、直线同步电机等一系列超越时代的技术。即便他能兑换出图纸,龙国现有的电力电子工业,也很难制造出合格的元器件。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甚至没在两位老人面前提起电磁弹射器的原因之一。

更不用说,还有与之配套的舰载机、预警机、拦阻索、升降机……

每一个子系统,都是一座需要翻越的、望不到顶的万仞高山。

姜晨第一次,感到了一丝无力。

航母,与之前的任何一个项目都不同。

它不是靠一两项“黑科技”突破就能实现的奇迹。它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综合实力的终极体现。

强行上马八万吨级的核动力弹射航母,结果很可能不是创造奇迹,而是创造一个拖垮整个国家财政和工业体系的“巨型烂尾工程”。

就像联邦末期那样。

但他又想起了刘首长那双充满了期盼的、浑浊的老眼。他不想让这位为海军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失望。

但他也不能用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去绑架整个国家的未来。

各种想法在他的脑海中进行着天人交战。

“看来,只能先从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滑跃式航母开始,进行技术积累了……”姜晨在心中,无奈地做出了一个妥协的决定。

虽然他对那种牺牲了舰载机性能的起飞方式充满了鄙夷,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再追求“好坏”,这似乎是目前唯一现实的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