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神盾升级—优化海红旗9(2/2)
每一秒,都有数以万亿计的数据,在这些国产芯片构成的神经网络中奔腾、碰撞、演算。
屏幕上,代表着“日炙”导弹的红色光点,正以一种冷酷而又无情的姿态,一次又一次地,撕开由“海红旗-9”构筑的虚拟火网。
尽管有着“同志”传回来的关于“日炙”的参数,但是为了提高对抗强度,也是为了在未来对方导弹来袭的时候给052留出容错空间,他们在原有的数据基础上还给对方的各项性能增加了百分之三十。
当然,这也意味着他们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场景。
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微分方程和弹道模型,旧的被擦去,新的被写上,循环往复。地板上,扔满了打印着失败仿真报告的草稿纸,堆积如山。
“方案A-37,失败。将雷达脉冲重复频率提升一倍,数据刷新率提升至每秒50次。结果:目标跟踪精度提升了12%,但拦截成功率依旧为零。我们的拦截弹,追不上它的机动。”
“方案B-19,失败。优化‘海红旗-9’的比例导引律,加入过载补偿。结果:导弹的机动性的确增强了,但在最后阶段,依然被目标晃过,脱靶量超过50米。”
“方案C-08,失败。尝试使用多普勒锐化技术,强行从海杂波中提取目标轮廓。结果:虚警率飙升了300%,系统被大量的虚假目标淹没,直接瘫痪。”
一次次的失败,像冰冷的海水,不断地冲击着所有人的信心。
这股强大的、不为外人所知的计算力量,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仿真能力的同时,也以一种更残酷、更无可辩驳的方式,反复证明着一件事——在现有的火控理论框架下,他们,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个道理,放在导弹的攻防上尤为适用。
“我们的路,可能从一开始,就走窄了。”
在一次深夜的复盘会上,林浩疲惫地靠在椅子上,他看着屏幕上那条代表着“日炙”的、诡异的S形弹道,第一次,对自己坚持了数十年的火控理论,产生了怀疑。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拦截弹,更精准地‘预测’到目标的位置。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薛定谔的幽灵,在被观测到之前,它的位置充满了不确定性。用确定的弹道,去拦截一个不确定的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就在整个团队陷入理论困境,士气跌入谷底时,一直旁听并参与讨论的姜晨,放下了手中的茶杯。
“林所,您的总结很到位。”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我们确实走窄了。我们一直在用打固定靶的思路,去解决一个移动靶的问题。我们试图用一发子弹,去命中一只在房间里高速飞行的苍蝇。”
“那您的意思是?”王老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
“我的意思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步枪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把霰弹枪?”姜晨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巨大的、立体的圆锥。
“我们不要再去预测苍蝇下一秒会出现在哪个‘点’上。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下一秒,大概率会出现在哪个‘空间范围’内。我们把这个范围,称之为‘概率威胁体’。”
“概率威胁体?”这个全新的名词,让在场的所有专家都感到了陌生。
“是的。”姜晨的笔尖,在圆锥内飞快地点画,“我们的雷达,不再负责提供一个精确的坐标,而是负责实时地、动态地,构建并刷新这个‘概率威胁体’的边界和形态。它的核心算法,不再是卡尔曼滤波,而是一种结合了‘粒子滤波’和‘交互式多模型’的全新算法,它能更好地处理非线性、非高斯分布的目标机动。”
“而我们的拦截弹,它的任务,也不再是飞向一个点。它的任务,是飞入这个‘盒子’,这个‘概率威胁体’的内部!”
“一旦进入,弹载主动雷达立刻开机,对这个被大幅缩小的、有限的空间,进行高功率的聚焦搜索。到那时,‘日炙’无论怎么机动,它都逃不出这个‘盒子’。它对于我们的拦截弹来说,就变成了一个瓮中之鳖!”
“最后,”姜晨画龙点睛地,在拦截弹的弹头位置,画了一个小小的爆炸符号,“我们甚至不需要直接命中。我们只需要一种全新的、带有定向破片的、智能引信。只要它判断目标已经进入了最佳杀伤范围,就会立刻引爆,用数千块高速飞行的钨合金预制破片,形成一道死亡之墙,将目标撕成碎片!”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姜晨的这番话,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没有一个感性的词汇。
他只是用最纯粹的、最冰冷的工程学语言,为所有人,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协同交战……”林浩失神地喃喃自语,“雷达和导弹,不再是主从关系,而是协同关系……雷达负责画出‘牢笼’,导弹负责在‘牢笼’里抓捕……”
“粒子滤波……原来如此……用大量的随机采样点去逼近目标的真实状态分布,而不是用一个单一的状态向量去预测……这……这在数学上,是完全可行的!”王老激动地站了起来,他感觉自己大脑中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被轰然撞开!
这不是单纯的算法升级。
这是一种作战哲学的、根本性的革命!
从“预测-拦截”模式,到“围堵-猎杀”模式!
在姜晨这套全新的“协同交战”理论框架的指引下,整个“神盾”实验室,仿佛被注入了全新的灵魂。
之前的挫败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如同文艺复兴般的、疯狂的创造热情。
林浩和王老,亲自带领着最核心的算法工程师,开始了新一轮的、昼夜不息的奋战。
他们重构了雷达的底层驱动,加入了“自适应威胁扇区聚焦”模块。
他们废弃了原有的火控解算模型,用全新的“粒子滤波”算法,重写了超过十万行的核心代码。
他们与导弹专家合作,开始设计那款全新的、拥有“定向杀伤”能力的智能引信。
终于,在一个月后,一个黎明的清晨。
升级版的“神盾2.0”系统,迎来了它的最终大考。
仿真实验室内,林浩亲自坐在了总控制台前,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了最后一行指令。
“启动最终模拟测试。威胁想定:四枚‘日炙’,从不同方向,以超低空、超音速的方式,饱和来袭!”
巨大的主显示屏上,四个代表着最高威胁等级的红色光点,再次呼啸而来。
但这一次,系统的反应,截然不同。
“发现威胁!能量聚焦!概率威胁体生成!”
屏幕上,四个红点周围,瞬间被四个不断变化形态的、半透明的蓝色数据“盒子”所笼罩。
“拦截弹发射!目标:威胁体中心!”
四枚代表着“海红旗-9”的蓝色光点,冲天而起,它们的目标,不再是那个飘忽不定的红点,而是那四个蓝色“盒子”的几何中心!
最后的十秒!
红点开始了疯狂的蛇形机动!
然而,它们所有的机动,都始终被限制在那个如影随形的蓝色“盒子”之内!
“导弹入盒!末端雷达开机!锁定目标!”
“智能引信,定向起爆!”
【TARGETDESTROYED】
【TARGETDESTROYED】
【TARGETDESTROYED】
【TARGETDESTROYED】
四个简洁的、代表着“目标摧毁”的绿色单词,在屏幕中央,同时亮起!
短暂的寂静之后,整个实验室,爆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发自肺腑的狂热欢呼!
成功了!他们成功了!
林浩和王老,看着屏幕上那干净的空域,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灿烂的笑容。他们转过身,看向那个从始至终都只是平静地站在他们身后的年轻人。
他们的眼神中,不再仅仅是崇拜,更多了一种深深的、对同行者的、发自内心的敬意。
姜晨没有给他们答案。
他只是在他们迷路时,为他们,指出了那条唯一正确的、通往山顶的路。
而这座山,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亲手攀登上去的。
这种依靠自己力量战胜不可能的、巨大的成就感,远比得到一份“神谕”,更让他们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