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图书馆的星辉(2/2)
赵瑞龙不以为然地耸耸肩:“别这么认真嘛。现在外面机会那么多,把时间都耗在书本上多可惜。我表哥在深圳开公司,一个月赚的比教授一年工资还多。”
“人各有志,”沈清薇冷冷地说,“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赚钱,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眼看气氛有些紧张,我赶紧打圆场:“其实.....。我觉得理论和实践都重要。”
就在这时,陈默也来了。他显然听到了我们的对话,平静地说:“瑞龙说得对,实践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就可能走偏。就像现在的经济改革,既需要大胆探索,也需要理论支撑。”
赵瑞龙还想反驳,但看了看沈清薇严肃的表情,又把话咽了回去,转而说:“得,你们继续做学问,我约了人谈事,先走了。”
他离开后,陈默对我们说:“别介意,瑞龙就是这样的性格。其实他很有想法,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沈清薇叹了口气:“我知道。只是.....。有时候看到大家对学问这么功利,心里不好受。”
“这是转型期的必然现象,”陈默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清楚在做什么。”
那天下午,我们三个人在图书馆聊了很久。从文学谈到法律,从校园谈到社会。陈默分享了他参与法律援助的经历,沈清薇讲述了她在民工子弟学校做志愿者的见闻。
“你们知道吗?”沈清薇说,“那些孩子的眼睛里,有着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每次从那里回来,我都觉得自己的烦恼很渺小。”
陈默点点头:“我接触的那些求助者也是。他们可能不懂什么高深的理论,但他们需要有人为他们发声。”
听着他们的讲述,我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迷茫很可笑。在真实的社会需求面前,那些关于“为何而学”的纠结显得那么苍白。
夕阳西下,图书馆亮起了温暖的灯光。我们收拾书本准备离开。
走到门口时,沈清薇突然对我说:“林致远,你的那篇关于乡土文学的报告写得很好。楚教授在课上表扬了你。”
我愣住了:“你怎么知道?”
她狡黠地笑了笑:“我也是楚教授课上的学生啊。只是你从来没注意过我坐在哪里。”
看着她转身离去的背影,我心里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陈默拍拍我的肩膀:“走吧,该吃晚饭了。”
走在暮色中的校园里,我想起刚才的对话,想起沈清薇认真的眼神,想起陈默坚定的语气,甚至想起赵瑞龙玩世不恭却又不乏真知灼见的言论。
也许楚教授说得对,文学是“人学”。而我要学习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如何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如何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图书馆的灯光在身后渐渐远去,但那些在书香中交流的思想,那些在辩论中碰撞的火花,却像夜空中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