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 第32章 致远的迷茫

第32章 致远的迷茫(1/2)

目录

离校的日子像窗外的蝉鸣,愈发的迫近和聒噪。分配方案张榜贴在行政楼前的公告栏上,墨迹淋漓,勾勒出每个人命运的雏形。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嗡嗡的议论声、欣喜的惊呼、失落的叹息交织在一起,像一锅滚沸的水。

赵瑞龙的名字赫然在列,单位是光鲜的商务部,后面还跟着一个括号(驻外储备干部),透着一股令人艳羡的国际范儿。陈默的名字安静地待在另一列,去向是陕西北部一个我从未听过的乡名称。而我,林致远,被分配回了家乡的省政府政策研究室。

政策研究室。

同学们看到,大多会客气地说一句:“不错啊致远,留省城,大机关,稳定。”

稳定。这个词此刻听来,像温吞水,不冰不烫,却足以浇熄少年心头的万丈豪情。它意味着无数的文件、会议、调研报告,意味着在庞大的官僚机器里,成为一个或许重要、但绝不起眼的螺丝钉。这与我当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恨不能立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书生意气,隔着一层厚厚的、名为“现实”的毛玻璃。

我没有挤进人群中心去确认细节,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便转身离开了。那红榜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我眼睛发疼。

未名湖还是那个未名湖,博雅塔依旧沉默矗立。可在我眼里,它们都蒙上了一层灰翳。我在湖边的长椅上坐下,正是上次我们宿舍四人畅谈未来的地方。石桌上还依稀可见那天赵瑞龙墩汽水时溅出的黏腻痕迹,此刻却已干涸发硬。

“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发呆?”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边响起。

是陈默。他手里拿着两本书,一如既往的平静,仿佛那决定了他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清苦生活的分配通知,只是一张普通的课程表。

“默哥,”我勉强笑了笑,“没什么,就是……静一静。”

陈默在我身边坐下,将一本书递给我。“你的,《万历十五年》,上次说好看完还给你的。”

我接过书,封皮微凉。这本书里,充满了帝王将相的无奈与王朝运转的困局,我曾为之着迷。可此刻,它似乎离我很远。

“看到分配了?”陈默问,目光如湖水般澄澈,仿佛能一眼看穿我心底的波澜。

“嗯。恭喜你啊,默哥,得偿所愿。”我是真心实意的,尽管我无法完全理解他的选择。

陈默摇摇头,嘴角有一丝极淡的笑意:“谈不上恭喜,只是一个选择。倒是你,政策研究室,是个能沉下心来做事的地方。”

“做事?”我几乎是脱口而出,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焦躁,“写不完的内参,看不完的文件,能做什么事?离真正的‘做事’,隔了恐怕不止十万八千里。”

话一出口,我就有些后悔,这像是在质疑陈默的选择。但他并不介意,只是看着我,眼神里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怜悯——不是对我,而是对我此刻的状态。

“致远,你还记得我们大一讨论《平凡的世界》吗?”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反而问道。

“记得。”

“你说你最欣赏孙少安,扎根土地,敢于冲破束缚,带着双水村致富,那是实实在在的改变。”陈默缓缓说道,“而我觉得,孙少平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经历精神上的磨砺,同样是一种伟大,甚至更艰难。因为他在对抗一种无形的、来自内心和环境的引力。”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湖面:“你现在觉得政策研究室离‘做事’很远,就像觉得孙少平当矿工是浪费才华一样。可你想过没有,一个好的政策,一篇切中时弊的调研报告,其影响可能远超一个孙少安带领一个村致富。当然,前提是,执笔的那个人,心里装着的是‘双水村’,而不是他自己的前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