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 第33章 恩师赠言

第33章 恩师赠言(1/2)

目录

离校前的最后几天,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过往的不舍。我心底那份关于政策研究室的迷茫,并未完全散去,像一层薄雾,笼罩着前路。

这天傍晚,我正收拾着行李,将一本本陪伴我四年的书籍装入纸箱,门外传来了轻轻的叩门声。

“请进。”

门被推开,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门口,逆着走廊的光,身形清癯。

“王老师!”我连忙站起身,有些手足无措。来者正是王伯年教授,我大学四年最为敬重的恩师,古典文学领域的泰斗。他平日深居简出,极少主动找学生。

王老师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臂弯里夹着一个牛皮纸包裹,笑容温和:“听说你们就要离校了,来看看你。怎么,不请我进去坐坐?”

“您快请进,快请进!”我赶忙将唯一一张还算整洁的椅子让出来,自己则局促地坐在了床沿。

宿舍里有些杂乱,王老师却并不在意,目光扫过我打包到一半的书籍,点了点头:“《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资治通鉴》……这些老伙计,都带着?”

“都带着,”我恭敬地回答,“怕以后没什么机会静心读了。”

“带着就好。”王老师将臂弯里的牛皮纸包裹递给我,“临别了,没什么好送你的。这是我早年的一套《杜诗镜铨》,上面有些随手写的批注,你拿去,或许在……在某些时候,能翻一翻。”

我双手接过包裹,感觉沉甸甸的。拆开牛皮纸,里面是四册泛黄但保存完好的线装书,书页间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和旧纸特有的味道。我随手翻开一册,扉页上有王老师清峻的钢笔字:“致林致远同学存念。伯年赠于甲子夏。”书页的天地行间,果然密密麻麻写满了细小的批注,有些是考据,有些是感悟,还有些,似乎是借杜诗抒发的胸中块垒。

这份礼物太珍贵了。我知道王老师视书如命,这套带有他亲笔批注的书,其价值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王老师,这……这太贵重了,我……”我一时语塞。

“书嘛,就是要给能读懂的人看,放在我这里,不过是蒙尘。”王老师摆摆手,打断了我,“致远,我听说,你分配回了家乡的政策研究室?”

果然是为了这事而来。我点了点头,心情有些复杂:“是,政策研究室。”

“好地方。”王老师轻轻吐出三个字,语气平淡,却让我一愣。

好地方?连陈默也只是说“是个能沉下心做事的地方”,带着一种理解式的安慰。而王老师这句“好地方”,却说得如此肯定。

“老师,我……”我犹豫着,是否该将内心的迷茫和盘托出。

王老师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他那双阅尽世事的眼睛温和地看着我:“觉得那里离‘实事’太远?无非是写写画画,揣摩上意,有些大材小用了?”

我被说中了心事,脸上有些发烫,默认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