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张主任(1/2)
接下来的几天,我像一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政策研究室这潭深水中,努力适应着新的节奏,试图激起一丝属于自己的涟漪,却又生怕动静太大。
我的日常工作从“报刊收发”开始。这活儿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老刘带我熟悉了一遍流程:每天上午九点半左右,去一楼收发室取回全室的报纸和信件。报纸要按《内参选编》、《人民日报》、《省报》、《经济参考》等种类和级别,分别送到各位主任、处长以及各组的办公桌上,顺序不能错,摆放要整齐。信件则更需谨慎,公函、私人信件要分开,标注“亲启”的绝不能随意拆看。
“小林,别小看这跑腿的活儿。”老刘一边熟练地分拣着信件,一边压低声音对我说,“这里面有学问。你看,张主任每天必看《内参选编》和《省报》,王处长偏好《经济参考》,而对面的老吴,”他朝一个角落里总是慢悠悠喝茶看报的老同志努努嘴,“就爱看《参考消息》的国际版。你送得快、送得准,领导就觉得你眼里有活,心里有数。”
我连连点头,心里却有些哭笑不得。这就是机关的第一课?从记住领导的阅读偏好开始?
不过,我很快发现了这项工作的另一个好处——它给了我一个名正言顺观察整个研究室运作和人员动态的机会。我像一只谨慎的工蜂,穿梭在各个“蜂巢”之间,耳朵却竖得老高。
我注意到,张主任的办公室门时常紧闭,但偶尔开门时,能听到里面传来他洪亮的、带着指示性语气的声音。王处长则总是步履匆匆,眉头微锁,似乎手头总有忙不完的具体事务。而像老吴那样的老科员,则显得从容许多,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偶尔和相邻桌的同事低声聊几句物价或者孩子上学的问题。
就在我逐渐熟悉这份“邮差”工作后的某个下午,我抱着一摞刚到的《省情通报》分送各处。来到张主任办公室门口时,见门虚掩着,里面似乎只有他一人。我照例轻轻敲门。
“进来。”张主任的声音传来。
我推门进去,他正靠在宽大的椅背上,手里拿着那份我早上送来的《内参选编》,金丝眼镜后的目光似乎有些游离。见我进来,他随手将刊物放在桌上。
“小林啊,送材料?”他语气随意地问。
“是的主任,这是刚到的《省情通报》,给您放这儿了。”我小心翼翼地将文件放在他桌角空处。
“嗯。”张主任点了点头,却没有立刻让我离开的意思。他拿起红蓝铅笔,轻轻敲着桌面,像是随口问道:“来了几天了,感觉怎么样?还适应吗?”
我心里一紧,知道这看似随意的寒暄,可能并不那么简单。我斟酌着词句,既不能显得浮躁,也不能过于木讷:“谢谢主任关心,正在努力适应。同事们都很好,老刘大哥教了我很多。”
“适应就好。研究室的工作,清苦,但锻炼人。”张主任话锋一转,目光似乎锐利了些,“这两天送报纸文件,自己也看了些吧?有什么印象比较深的内容吗?”
来了!这就是王处长提醒的“多看多听少说”之外,潜在的“考问”环节。我的心跳漏了一拍,大脑飞速运转。我不能说没看,那显得不上进;也不能泛泛而谈,那显得没思考;更不能触及可能敏感的话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