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 第57章 学习“说话”

第57章 学习“说话”(2/2)

目录

王老师点点头,语气缓和了些:“小林,你是大学生,有文化,笔头子快。但在机关,光会写文章不行,得会写‘这种’文章。每一个字落下去,都要想想它的后果,它的回旋余地。这叫‘谋定而后动’,下笔亦然。”

我仿佛听见了某种东西在我体内碎裂又重组的声音。那是我象牙塔里带来的、关于“文以载道”的某种天真理解。

下午,科室开会讨论一个调研课题的方向。张主任主持,大家围坐一圈。我因为是新人,被安排做会议记录。

起初,几位老科员发言都四平八稳,无非是“领导重视”、“意义重大”、“深入调研”之类的套话。轮到一个姓钱的副科长时,他清了清嗓子,抛出了一个略显尖锐的观点,直接指出了当前某项政策在基层执行时存在的“一刀切”问题。

会议室的气氛瞬间有些微妙。张主任不置可否,只是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这时,王老师开口了。他没有直接反驳钱科长,而是慢条斯理地说:“老钱指出的现象,在部分地区的确实存在,值得我们关注。这也反映出政策的配套解释和基层执行能力培训,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可以考虑,在调研中增设一个子课题,专门研究如何优化政策传导机制,确保好政策能在基层精准落地。”

一番话,既肯定了钱科长发现问题的价值,又把尖锐的“政策问题”巧妙转化为中性的“执行和传导问题”,还给领导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增设子课题)。张主任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微微颔首:“老王这个思路好,既看到了问题,也找到了方法。就这么办。”

我低头飞快地记录,心里却翻江倒海。我看到了另一种“说话”的艺术——不是用文字,而是用语言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中穿行、弥合、引导。王老师的话,像一把柔软的梳子,轻轻梳理了会议上略显毛糙的氛围。

散会后,我帮着王老师收拾东西,忍不住低声问:“王老师,您刚才为什么不直接支持钱科长呢?他说的问题,好像确实存在啊。”

王老师看了我一眼,淡淡道:“支持?怎么支持?拍桌子说钱科长说得对,政策就是有问题?那会让主任当场下不来台。解决问题,不是靠逞一时口舌之快。要把事情往前推动,有时候需要绕点弯子。你看,现在不是同意增设子课题了吗?目的达到了,过程圆融些,大家都舒服。”

他提起自己的旧公文包,拍了拍我的肩膀:“小林,记住,在这里,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生存技能。”

“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我喃喃地重复着这句话,感觉又一层迷雾被拨开,露出了前方更幽深、也更真实的路径。

下班铃声响起,同事们陆续离开。我没有立刻走,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摊开笔记本,将今天关于“一片大好”和会议发言的感悟细细记录下来。窗外,省城华灯初上,照亮我桌前这一小方天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