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学习“说话”(1/2)
政策研究室的日子,像一壶文火慢炖的老汤,看似平静,实则滋味一点点在熬煮中渗透出来。我这张新来的“生料”,正在被这锅老汤慢慢“煨熟”。
我的主要工作,从端茶倒水,逐渐过渡到抄写、校对文件。别小看这抄抄写写,里面的学问,比我大学时啃的任何一本《文学理论》都要深奥。
带我的是科室里的老前辈,姓王,大家都叫他王老师。王老师五十来岁,戴一副老花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永远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他话不多,但每次开口,都像用刻刀在木头上雕字,精准而深刻。
这天,我负责校对一份由他起草的、关于全省春耕生产准备情况的内参稿。我瞪大眼睛,逐字逐句地看,自觉找不出半点毛病——数据详实,条理清晰,用词严谨。
我信心满满地将校对好的稿子交还给王老师。他接过去,扶了扶老花镜,只看了一眼,便用红笔在开头一句“我省春耕生产形势一片大好”
“小林,‘一片大好’?”他抬起头,目光从镜片上方投过来,平静无波,却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王老师,数据……数据不是显示各项指标都超过去年同期吗?”我有些不服气。
“数据是数据,话是话。”王老师放下笔,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吹开浮沫,呷了一口浓茶,“‘一片大好’这话,说满了。天底下没有‘一片大好’的事。你这么说,领导看了,会觉得我们调研不深入,只看报表,不看田间地头。万一接下来哪个地方出了纰漏,比如来了场倒春寒,或者闹了虫灾,你这‘一片大好’就成了笑话,甚至成了责任。”
我愣住了。我从未从这个角度想过问题。
“那……应该怎么写?”
王老师提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我省春耕生产工作稳步推进,开局总体平稳。”
他把稿子推到我面前:“看看,‘稳步推进’,‘总体平稳’,留了余地,也符合事实。既反映了成绩,又暗示了后续工作需要持续关注。这才是内参该有的语气。”
我盯着那两行字,仿佛第一次认识到汉字的重量和弹性。原来,在这里,“说话”不是为了辞藻华丽,不是为了抒发胸臆,甚至不完全是陈述事实,而是一种精密的平衡艺术,是在方寸之间预留腾挪空间的政治智慧。
“受教了,王老师。”我心悦诚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