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 第58章 材料的海洋

第58章 材料的海洋(2/2)

目录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这,才是政策研究室该干的事,才是你能在这里立足的根本。别学那些偷奸耍滑的‘小聪明’,那玩意儿,撑不起你将来想走的路。”

王老师的话,像一盏灯,瞬间照亮了我混乱的思绪,也让我感到了沉甸甸的重量。他对我有期待。

“我明白了,王老师。”我郑重地点点头。

回到宿舍,我重新审视那堆材料。不再把它们看作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是视为一个需要解码的复杂系统。我重新制定了计划,先按时间顺序粗分,再在每个时间段内,梳理出改革派、保守派、实务派等不同流派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并标注出关键的政策节点和标志性事件。

这个过程依然枯燥,但心态变了,感觉也截然不同。我开始在看似矛盾的观点之间发现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枯燥的数据背后看到鲜活的现实图景。我甚至发现了一份被埋没在角落、由某个偏远地区政策研究室提交的调研报告,用极其朴实的语言,讲清楚了承包制在具体企业中是如何解决“磨洋工”问题的,比很多宏篇大论都来得深刻。

我把这份报告特意摘录出来,准备放在汇编的案例部分。

一周后,我将一份近三万字的资料汇编提纲,连同精选的核心观点摘编和典型案例,整齐地放在了张主任的办公桌上。

张主任粗略翻看了一下厚度,略显惊讶,然后仔细看了目录结构和几个关键部分的摘要,半晌没说话。最后,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神有些复杂:“花了不小功夫吧?”

“应该的,主任,这个过程让我学到了很多。”我老实回答。

他“嗯”了一声,挥挥手让我出去。

过了两天,我在走廊遇到周汝信副秘书长。他脚步匆匆,似乎正要出去,看到我,却特意停了下来。

“小林,”他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张主任把你整理的那个企业改革汇编给我看了,有点样子,不像个新手搞的。尤其是那个安城农机厂的案例,选得不错,很说明问题。”

我心头一热,连忙说:“谢谢秘书长肯定,我还需要多学习。”

周汝信点点头:“嗯,保持这股劲儿。沉下去,才能浮上来。”他说完,便大步离开了。

我站在原地,回味着那句“沉下去,才能浮上来”,又想起王老师的教诲,心中豁然开朗。我仿佛在这片材料的海洋里,第一次抓住了那根能让我浮起来的木头。

然而,还没等我这小小的成就感持续多久,科室里就传来了一个消息:省委主要领导近期可能要听取一次关于“开发区建设过热问题”的专题汇报,政策研究室需要准备基础材料和分析建议。

张主任在例会上布置任务,目光在科室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了我的身上。

“小林,”他语气平淡,“你之前整理企业改革的资料,思路比较清晰。这次开发区的基础情况梳理,你也参与一下,跟着钱科长,多学习。”

我心里咯噔一下,看到钱科长脸上闪过一丝微妙的神情,随即又恢复了正常,还对我露出了一个堪称“和蔼”的笑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