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文件的语气(2/2)
我心里一紧,不知道他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老实回答:“是王老师点拨了我一下,我按照他的思路重新校对的。”
张主任“嗯”了一声,没再多说,挥挥手让我出去了。
过了两天,那份报告正式印发了。我特意找来看,发现最终版本基本采纳了我和王老师修改后的措辞,只在个别地方又做了微调。看着那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正式文件,我第一次对“参与”这个词有了实感。
然而,还没等我从这份小小的成就感中缓过神来,一个更具体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科室里负责给《省内通讯》撰写月度经济形势分析短评的刘科长生病住院了,而这个月的短评后天就必须交稿。张主任在办公室里环视一圈,目光最后落在了我身上。
“小林,你笔头子快,这个月的短评,你来试试手。”他把几份基础资料递给我,“主题是‘当前部分乡镇企业发展的困难与对策’,把握住两点:一要指出问题,二要鼓劲。字数一千五百字以内。”
我接过资料,感觉手心有点冒汗。《省内通讯》是直送省领导的内参,虽然只是个小短评,但也是上了“天听”的东西。而且,“指出问题”和“鼓劲”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极其考验“文件的语气”。
王老师投来鼓励的目光,而钱科长则似笑非笑地看着我,说了句:“年轻人,机会来了,好好把握。”
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稿纸枯坐了两个小时,写废了好几张,却始终找不到那种既点出要害、又不失昂扬的“正确语气”。写轻了,显得隔靴搔痒;写重了,又怕不符合“鼓劲”的要求。
焦头烂额之际,我忽然想起王老师说过的话——“文件的语气,要服务于‘做成事’这个最终目的。”
我冷静下来,问自己:这篇短评的“目的”是什么?是让领导了解乡镇企业的真实困境,并对此产生重视,从而推动出台一些帮扶政策。
那么,语气就不能是单纯的批评,也不能是空洞的表扬。它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基于事实的、引人深思的“提醒”。
思路一通,笔下的文字仿佛也找到了方向。我摒弃了那些情绪化的词汇,专注于用数据和案例说话:列举了乡镇企业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困境,但也同时提到了少数企业通过转型升级逆势发展的例子。在结尾处,我写道:“……正视这些‘成长中的烦恼’,予以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或许能为我省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注入新的活力。”
写完最后一句,我长舒一口气。看着这篇力求客观、冷静又不失建设性的短评,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知道是否符合要求。
我把稿子先拿给王老师看。他仔细看完,点了点头:“基本框架和语气把握得不错,比上次有进步。就是这句‘成长中的烦恼’,有点文艺气了,改成‘发展中的问题’更稳妥。拿给张主任定夺吧。”
我按照王老师的意见修改后,将稿子送到了张主任办公室。
张主任看得很慢,手指偶尔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看完后,他拿起红笔,我以为又要大改,结果他只是在几处标点符号上做了修正,然后签上了“发”字。
“就这样吧。”他把稿子递还给我,语气平淡,“以后这类短评,你先起草初稿。”
我接过稿子,看着那个力透纸背的“发”字,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同时一股微小的暖流悄然涌动。我知道,在学习和掌握“文件的语气”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算是勉强迈过了第一个小坎。
但我也清楚,这仅仅是开始。在这座庞大的机关建筑里,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语气”,远不止于白纸黑字的文件。更多的、更微妙的“语气”,还隐藏在每一次汇报、每一次交谈、甚至每一个眼神和微笑之中。
那片更深邃的海洋,正等待着我去涉足。而下一个考验,似乎已经近在眼前——科室通知,下周我要跟随一位副厅长,去
那将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