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酒桌文化初体验(2/2)
轮到我了。我有些踌躇,端着酒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刘处长在旁边低声提醒:“找那个李总,他是搞民营企业的,多聊聊,没坏处。”
我硬着头皮,走到刚才夸我“好酒量”的那位李总面前。“李总,我敬您一杯,欢迎您来我们省考察指导。”我的祝酒词干巴巴的,毫无特色。
李总倒是很豪爽,哈哈一笑:“小兄弟客气了!来,干杯!”又是一杯下肚。我感觉头晕得更厉害了。
几轮下来,我已经有些头重脚轻。刘处长似乎看出了我的窘境,在我又要去敬酒时,轻轻拉了我一下,低声说:“差不多了,意思到了就行。再喝就真醉了,耽误正事。”
他接过话头,开始巧妙地帮我挡酒,或者把话题引开,谈论一些经济话题,既活跃了气氛,又避免了无休止的饮酒。我感激地看了他一眼,心里对这位刘处长多了几分好感。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桌上的气氛更加热烈。领导们之间的交谈也愈发深入,从宏观政策到具体项目,从改革经验到面临挑战。我强忍着醉意,拿出笔记本,努力记录着那些闪光的观点和有价值的信息。我发现,很多在正式场合不会轻易透露的想法,在酒酣耳热之际,反而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郑省长和吴团长聊到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问题,吴团长提到了他们正在探索的“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这在当时还是个比较新的概念。我立刻竖起耳朵,仔细记录下来。
那位李总也在和旁边的人大声谈论着民营企业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话语中既有抱怨,也充满了机遇的渴望。这些,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听不到的真实声音。
宴席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才散场。送走客人后,我感觉天旋地转,勉强支撑着走到外面,冷风一吹,胃里一阵翻江倒海,赶紧跑到路边树下吐了起来。
刘处长跟了出来,递给我一瓶水和一包纸巾。“没事吧?第一次都这样。吐出来就好了。”
我狼狈地接过,连声道谢。
“酒这东西,”刘处长看着我,语气带着点过来人的感慨,“在咱们这环境里,躲是躲不开的。它是催化剂,也是试金石。能拉近距离,也能考验定力。今天你表现还行,至少没失态,该记的东西也记了。”
我吐完后,感觉舒服了一些,但脑袋依然昏沉。“刘处长,谢谢您刚才帮我挡酒。”
“举手之劳。”他摆摆手,“记住,酒桌上,保护好自己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听、学、观察。这里面的学问,不比写材料小。”
回到宿舍,我已经筋疲力尽。躺在床上,酒意未消,脑海里却像过电影一样回放着晚宴上的场景:领导的挥洒自如,商人的精明务实,刘处长的圆滑机敏,还有那杯盏交错间流动的信息和人情。
这次“酒桌文化初体验”,让我对机关生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