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内心的躁动(2/2)
“陈默?你怎么在这儿?”
“来找原来的同事取点资料。”陈默打量着我,敏锐地问,“看你脸色不太对,在新岗位不顺心?”
我们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面对这位老同学,我无需掩饰,将内心的困惑和躁动和盘托出。
陈默安静地听着,不时点点头。等我说完,他沉吟片刻,开口道:“致远,你的这种感觉,我很理解。从研究岗位到执行岗位,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感,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但是,你想过没有?办公厅恰恰是一个能将你的思考转化为实践的最佳平台。在研究室,你的报告可能被搁置。但在办公厅,你参与起草的一份文件、提出的一条建议,如果被领导采纳,就可能直接影响一项政策的走向。这种力量,是研究室无法比拟的。”
“可是,我感觉自己的思考被束缚了,处处要讲规矩,看眼色,不能越雷池一步。”
“规矩和界限,是为了保证权力运行的秩序和方向,本身并没有错。”陈默的目光变得深邃,“关键在于,你如何在规矩之内,找到发挥你思考价值的空间。比如,在起草文件时,你是否可以在吃透上级精神的前提下,将你在基层看到的真实情况,用更精准、更具操作性的语言体现出来?在协调事务时,你是否可以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找到更高效、更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真正的能力,不是打破规矩,而是在规矩之内,把事情做得更好,更贴近实际,更符合民意。这需要更大的智慧,也更考验一个人的初心和定力。”
陈默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的锁。我一直将“思考”与“执行”对立起来,却忘了,更高层次的“执行”,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落实。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是要放弃思考,而是要转变思考的方式和落点。”
“没错。”陈默拍拍我的肩膀,“记住,无论在什么岗位,你首先是你自己,是那个从林家村走出来,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的林致远。办公厅的岗位,不是束缚你的牢笼,而是给了你一个更强大的工具。怎么用这个工具,取决于你内心真正想打造什么。”
和陈默分别后,我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晚风吹在脸上,带着初春的暖意。内心的躁动并没有完全平息,但它不再是迷茫的焦虑,而转化为一种想要在新的岗位上有所作为的迫切感。
我回想起周副秘书长说过的话:“既要‘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也要时刻记得‘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是的,我的定位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有思想的参与者。用办公厅的严谨来规范我思考的边界,用我来自基层的视角和思考来丰富办公厅决策的维度。
这种躁动,或许并非坏事。它是我尚未被体制完全同化的证明,是我内心理想之火仍在燃烧的迹象。
回到宿舍,我再次拿出那方家传的砚台,细细摩挲。“清正廉明”四个字,在灯下泛着幽光。它提醒的,不仅是廉洁自律,更是要以清正之心,明辨是非,以清醒的头脑,去履行肩负的责任。
内心的躁动,从此有了方向。它催促我,不能安于现状,不能满足于做一颗无声的螺丝。我要在这新的舞台上,守住初心,用好权力,将那些在基层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通过我的笔、我的协调、我的建议,一点点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
这条路或许更艰难,更需要智慧和韧性,但我知道,这才是真正值得我走下去的路。躁动的心,终于找到了安放之处,那是对更高目标、更大责任的渴望与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