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县府的接待(1/2)
车队在颠簸的土路上又行驶了约莫一刻钟,前方终于出现了较为密集的房屋,榆树沟村到了。与我想象中锣鼓喧天、村民列队迎接的场面不同,村口只有寥寥数人等候——一位头发花白、面色黝黑的老者,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像是村干部的中年人,还有几个好奇张望的孩童。
马书记率先下车,快步走向那位老者,热情地握住他的手:“老支书,怎么劳您亲自在这儿等着!”他转身向刚下车的周副秘书长介绍道:“秘书长,这位是榆树沟村的老支书,张永贵,在村里干了一辈子,德高望重啊!”
周副秘书长上前,与老支书用力地握了握手,语气亲切:“老支书,辛苦了!我们就是不打招呼突然过来,给你们添麻烦了。”
老支书显得有些激动,嘴唇哆嗦着,乡音浓重:“不麻烦,不麻烦!省里的大领导能到我们这山旮旯里来,是瞧得起我们榆树沟!快,快屋里请,外面日头毒。”
所谓的“屋里”,就是村委会的几间平房。房子有些年头了,墙皮有些剥落,但打扫得干干净净。会议室更是简陋,桌椅板凳都是旧的,甚至有些高低不平,桌上放着几个印着红字的白色陶瓷杯,里面泡着当地产的粗茶。
这与在平州时那些窗明几净、设施齐全的会议室形成了鲜明对比。省里来的几位同志互相看了一眼,眼神中流露出些许不适,但看到周副秘书长已经神色自若地在一张旧木椅上坐下,也只好纷纷落座。
老支书和那位村干部(后来知道是村里的会计)显得有些拘谨,双手不知该往哪里放。马书记笑着安抚道:“老支书,别紧张。周秘书长这次来,就是想听听咱们村里最真实的情况,好的孬的,都想听。你就当是跟自家人唠嗑。”
周副秘书长也温和地开口:“老支书,在村里多少年了?”
“回领导,俺十八岁就当村干部,今年六十五了,整整四十七年喽。”老支书渐渐放松下来。
“四十七年,不容易啊。”周副秘书长感慨道,“那你可是看着咱们村,一步步变化过来的。跟我们说说,现在村里日子过得怎么样?乡镇企业这一块,发展得如何?有什么难处?”
老支书看了一眼马书记,见马书记鼓励地点点头,便打开了话匣子。他没有拿稿子,就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起了榆树沟的现状。他提到了村里前几年办起来的竹编合作社,吸纳了三十多户留守妇女和老人,利用本地丰富的毛竹资源,编织一些篮筐、工艺品,算是村里主要的集体经济来源。
“东西是做出来了,可卖不上价,也卖不远。”老支书叹了口气,“主要是样式老,城里人看不上。想找懂设计的能人来指点指点,可咱这地方,谁愿意来?年轻人也都往外跑,留下的都是我们这些老家伙和带娃的妇女。”
他又提到了李满仓家的情况。“满仓家那小子,学习争气,考上了县一中!就是家里困难,之前为学费差点愁白了头。多亏了……”他顿了顿,看了一眼马书记,又看了看我们这些“省里来的领导”,似乎不知该不该说。
马书记接过话头,坦然道:“老支书,但说无妨。之前扶贫款那事,是省里值班室的同志督促得及时,我们县里落实得快,这是好事,说明上下联动畅通嘛。”
老支书这才放心,继续说道:“对对,就是省里领导关心!款项第二天就到位了,可解决了大问题!满仓见人就说共产党好,政府好!”他说这话时,眼眶有些湿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