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 第89章 县府的接待

第89章 县府的接待(2/2)

目录

我坐在角落负责记录,笔尖飞快。老支书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人的数据,却像一幅素描,勾勒出偏远乡村发展的真实困境与微弱的希望。人才流失、技术落后、市场狭窄、集体经济薄弱……这些在文件上常见的词汇,此刻都对应上了鲜活的面孔和具体的故事。

周副秘书长听得很专注,不时追问细节:“竹编合作社现在有多少人?平均一个月能有多少收入?除了样式老,还有别的困难吗?比如资金、销路?”

老支书和村会计一一回答,有些数据记得不是很精确,就大概说个范围,但那份真诚和焦虑是装不出来的。

“我们也想过贷款扩大规模,更新设备,”村会计补充道,“可没什么抵押物,银行不敢放款。也去县里跑过项目,可竞争太激烈,像我们这样的小合作社,很难排上号。”

座谈会开了近一个小时,气氛始终坦诚而务实。没有歌功颂德,更多的是反映问题和表达期盼。周副秘书长最后对老支书说:“老支书,你们的情况我们都记下了。发展的路肯定有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省里、县里都会继续关注和支持你们。关键咱们自己要有信心,要把现有的产业守住,慢慢寻求突破。”

离开村委会时,周副秘书长坚持不让村里安排午饭。“我们随便在村里看看,找个小店吃点东西就行,不能再给村里添负担。”

马书记似乎早有准备,笑道:“秘书长体恤基层,我们理解。已经安排好了,就在前面不远,村里老罗家开了个农家乐,干净卫生,也让我们顺便了解一下乡村旅游搞得到底怎么样。”

所谓的农家乐,其实就是村民罗百万家腾出的两间厢房,摆了几张方桌。饭菜是地道的农家菜:土鸡汤、炒青菜、腊肉、还有当地特色的糍粑,虽然简单,但味道醇厚。

吃饭时,罗百万拘谨地过来打招呼。马书记介绍说他就是这家农家乐的老板,也是村里最早尝试搞乡村旅游的。周副秘书长饶有兴趣地问他经营情况。

罗百万搓着手,憨厚地笑着说:“托政策的福,还行吧。主要是夏天城里人来避暑的多,平时就冷清了。就是人手不够,老婆子一个人忙里忙外,也请不起人。还有就是宣传跟不上,知道我们这儿的人少。”

周副秘书长鼓励了他几句,对马书记说:“乡村旅游是个方向,但也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像老罗家这样,保持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就很好。县里可以在引导和宣传上再下点功夫。”

这顿简单的午餐,吃出了与在平州星级酒店完全不同的味道。没有觥筹交错,没有虚与委蛇,只有围绕着实实在在问题的交流与思考。

饭后,调研组没有休息,直接开始在村里走访。我们看了竹编合作社,看了几户搞家庭养殖的农户,也随机走进一些普通村民家里,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

县府的这次接待,没有迎来送往的排场,没有精心准备的汇报材料,甚至没有一顿像样的宴席。但它却用最朴实的方式,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的脉搏——它有困境,有无奈,但也有像老支书那样的坚守,像罗百万那样的尝试,像李满仓家孩子那样承载着未来的希望。

坐在返回县城的车上,我回顾着这一天的经历。县府的“寒酸”接待,恰恰成了此次调研最丰厚的收获。它让我们得以绕过那些被精心粉饰的表象,直抵问题的核心,倾听到了那些沉默大多数最真实的声音。这或许正是周副秘书长和我们此行,真正想要寻找的东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