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 第171章 代拟讲话稿

第171章 代拟讲话稿(1/2)

目录

周省长即将在全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做一个关于“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的总结讲话。这任务,毫无意外地落在了我的头上。

政策研究室的王主任把一摞参考资料放在我桌上,胖胖的脸上堆着惯常的、近乎谦卑的笑容:“致远啊,周省长点名要你主笔。这是省长近期的几次谈话要点和一些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材料,你好好琢磨,拿出点真东西来。”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压低声音,“关键是…要摸准省长的思路,更要‘出新意’。”他特意在“出新意”三个字上加重了语气。

我明白这“出新意”的分量。它意味着不能是老生常谈,不能是四平八稳的官样文章,要在政策框架内,说出周省长想说、敢说,或许还未能完全形诸文字的话。这既是信任,也是巨大的压力。

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堆积如山的材料,我泡了一杯浓茶,烟雾缭绕中开始“揣摩上意”。周省长是搞工业出身,务实,厌恶空谈,讲话喜欢用数据说话,逻辑严密,同时又不乏文采和鼓动性。他最近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矛头直指省里某些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的风气。

“思想的打磨”,真是一个痛苦而又兴奋的过程。我反复咀嚼周省长的过往讲话,试图捕捉他那独特语感背后的思维脉络。这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是在尝试进入一位封疆大吏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焦虑、他的抱负、他面临的掣肘以及他想要破开的局。

熬了两个通宵,骨架终于搭起来了。我决定以省内几个在改革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案例切入,用鲜活的事实打破僵化观念的坚冰。然后笔锋一转,直指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和“不干事就不出事”的惰政心态。最后,提出几条颇具突破性的建议,比如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试点“一窗办理”,以及对勇于改革探索的干部给予一定的“容错空间”。

写到关键处,我感觉文思泉涌,笔下的文字仿佛有了生命。我甚至能想象出周省长念到某些段落时,那略带本地口音的铿锵语调,以及台下干部们或振奋、或沉思、或不安的表情。

初稿写成,我怀着志忑的心情,通过机要渠道呈送周省长审阅。

等待批复的那两天,时间过得格外慢。我坐立不安,连食堂的饭菜都尝不出滋味。沈清薇看出我的焦虑,周末拉着我去逛公园散心。看着湖面上悠闲划船的一家子,我忍不住跟她念叨起讲话稿里关于“打破铁饭碗”的论述,担心是不是写得太尖锐了。

清薇安静地听着,然后挽住我的胳膊,轻声说:“致远,我记得你以前说过,写文章贵在真诚,要像你下乡调研时那样,说真话,察实情。如果你觉得那是真问题,是省长想推动解决的事,那就没什么好怕的。最多…也就是打回来重写嘛。”她笑了笑,阳光洒在她清澈的眸子里。

她的话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头的些许迷雾。是啊,我何时变得如此瞻前顾后了?代领导立言,固然要体现其意志,但若失去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失去了那份为民请命的初心,这文字还有什么灵魂?

第三天下午,内线电话响了,是周省长的秘书:“小林,省长让你过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整理了一下衣着,深吸一口气,我快步走向省长办公室。

周省长正戴着老花镜,在我的稿子上写写画画。见我进来,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脸上看不出喜怒。

“稿子我看了。”他开口,声音平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