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思想的打磨(1/2)
周汝信副省长的办公室,有一种独特的气场。不是权力的压迫感,而是一种沉静的知识分子气息混杂着文件油墨和旧书卷的味道。我,林致远,一个刚调入办公厅不久的新人,此刻正屏息凝神,站在他那张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侧前方,像个小学生等待老师批阅作业。
他正在看我起草的《关于我省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试点的初步思考》。这份稿子,我熬了三个通宵,自认为引经据典,数据详实,逻辑严密,甚至偷偷用上了一些在大学里颇为自得的批判性思维,指出了改革可能面临的“阵痛”与“风险”。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办公室里只有周省长翻动稿纸的沙沙声,以及他偶尔用红笔划过的轻微摩擦声。那支红笔,仿佛不是划在纸上,而是划在我的心尖上。我看到自己精心构筑的段落被整段划掉,旁边批注着“情况不明,妄加揣测”;看到那些自以为犀利的观点旁边,写着“书生之见,脱离实际”;看到几个关键数据的出处被圈出来,旁边是简洁的两个字:“核实”。
我的脸颊开始发烫,后背渗出细汗。那点可怜的自信,正在被无声地肢解。
终于,他放下了笔,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抬头看我,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洞穿人心的力量。
“致远,坐。”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我依言坐下,腰背挺得笔直,不敢有丝毫松懈。
“文章写得……很有激情。”周省长开口了,语气听不出褒贬,“看得出,读了不少书,也想了不少问题。这是好事。”
我心里刚升起一丝微弱的希望,他话锋随即一转:“但是,我们写东西,尤其是给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的材料,第一要务是什么?”
我张了张嘴,想说“实事求是”,想说“为民请命”,但在他目光的注视下,那些宏大的词汇卡在喉咙里,没能说出来。
“是‘有用’。”他自问自答,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不是炫耀文采,不是表现个性,更不是发泄情绪。是要让领导看了,能清晰地了解情况,准确地判断问题,有效地做出决策。”
他拿起那份被我内心视为“杰作”的稿子,轻轻抖了抖:“你看看这里,‘部分企业领导思想僵化,成为改革阻力’,这句话,对吗?”
“我……我调研时听到一些反映……”我试图辩解。
“反映可能有。但写在正式文件里,就是定性。‘部分’是哪些?占比多少?‘思想僵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有没有具体事例支撑?你这一句话出去,可能打击一大片,让那些原本可能支持改革,但只是心存疑虑的同志站到对立面。改革,首先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是到处树敌。”
我哑口无言。
“还有这里,”他指向另一处,“你引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论证产权明晰的重要性,理论本身没错。但我们的国情是什么?我们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简单地照搬理论,还是探索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路?要考虑社会承受力,要考虑职工安置,要考虑社会稳定这个大局!纸上谈兵,容易;结合实际,难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