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蜀汉:从救关羽开始一统天下 > 第156章 何为三联户

第156章 何为三联户(1/2)

目录

对方是个身材瘦小的杂役,粗布衣衫沾满尘灰,袖口隐约绣着一个极小的“杨”字暗记。

林默目光一凝,已知来历。

“你是杨主簿的人吧?”他语气平静,却如刀锋压颈。

那人浑身一颤,低头沉默片刻,终是跪地认错,声音颤抖:“小人奉命……只为观参军归途言行,不敢有他。”

林默恍然大悟,非但未怒,反而轻笑一声。

他扶起那人,从怀中掏出几枚银钱塞入其手,淡淡道:“回去告诉杨主簿,我林默谢他关心。也请替我转告一句——真正的骄狂,不是得了几句赞赏便沾沾自喜,而是明知前方是万丈悬崖,还一意孤行,驱马直撞。”

当晚,杨颙竟亲自登门,一进门便长揖及地,拱手致歉,脸上满是愧色与敬佩。

歉意过后,他献上一份厚厚的卷宗——《汉中民间养马成效统计册》,详尽记录各家养马数量、品种优劣及繁育经验,并恳切表示,愿动用主簿衙署全部力量,全力协助林默推行新政。

三日后,马场中军大帐。

林默召集姜维、阎宇二人密议。

他将诸葛亮所赠地图摊于案上,指尖划过陇右崇山峻岭,声如金石:“依据此图,我已拟定三条可供我军骑兵出其不意的秘密通道。”

姜维与阎宇呼吸急促,目光灼灼盯住地图。

“其一,出阴平古道,绕开敌军正面,直插武都郡腹地;其二,经摩天岭险要,迂回至沓中,切断敌军粮道与后援;其三,沿白龙江水系潜行,将一支精锐骑兵隐蔽于祁山外围,待大战起时,如尖刀般刺入敌阵心脏!”

林默每说一字,皆如锤击铁砧。

他抬头,眼神锐利如鹰:“自今日起,各营夜间加训‘盲驰’之术——不许点燃任何火把,所有骑兵必须仅凭记忆、口令和夜风辨别方向,在黑暗中完成急行军与队列变换!”

姜维血脉偾张,猛地抱拳请命:“参军!万事俱备,我等何时出击?”

林默缓步走出帐外,遥望漆黑如墨的北方天际,那里是曹魏疆土,也是他们毕生夙愿所在。

他没有直接回答,声音却仿佛穿透夜空:“等。等丞相再问我们一次。到那时——我们将以铁蹄踏响的答案,回应丞相每一次北望的目光。”

夜深人静,马场并未沉寂。

马厩旁的学堂里,依旧灯火点点。

数十名精锐学员伏案抄写《骑兵地形判读基础》,笔尖划过竹简的沙沙声,在寂静夜里格外清晰,如同无数春蚕默默食叶,不知不觉间,正织就一张覆盖整个雍凉、无形而致命的巨网。

汉中的风,似乎也带上了一丝北伐前的凛冽。

同一时刻,成都丞相府书房烛影摇红。

一封来自北方的加急密报静静置于案头,封漆未启,却仿佛已带来边关风雪的气息。

丞相府的书房内,烛火摇曳,将诸葛亮清癯的身影投在墙上,宛如一座沉默的山岳。

昏黄的光晕在青砖地上轻轻晃动,映出竹简边缘斑驳的裂纹,空气中浮动着松烟墨与旧纸混合的微涩气息。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捻开杨颙呈上的《骑学堂月考录》,指尖划过粗糙的简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目光掠过一行行工整的蝇头小楷,最终,停留在了一处大胆的构想上。

“利用羌人雪橇之原理,改良辎重车轮轴,或可于泥泞、雪地中通行无阻……”

这寥寥数语,出自一名普通士卒之手,字迹粗朴,笔锋如凿,仿佛带着北地风霜的粗粝感。

却像一道惊雷,劈开了诸葛亮固有的认知,震得他心头一颤。

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罕见的惊异,望向垂手侍立的杨颙:“威公,此等奇思,皆为林默所教?”

杨颙躬身答道:“回禀丞相,非教也,乃激也。”他顿了顿,声音里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兴奋,“林参军在骑学堂设立‘奇策榜’,悬以重赏。凡有创新之见,无论大小,皆可上报。一经采纳,轻则记功授勋,重则破格提拔。如今的武都马场,上至营正,下至炊事兵卒,闲暇时不再聚众赌斗,反倒人手一册,在草纸上涂画勾勒。军中风气,焕然一新。”

诸葛亮缓缓合上竹简,指尖在冰凉的简身上轻轻叩击,发出清脆的“嗒、嗒”声,如同更漏滴落,敲在寂静的夜里。

良久,他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似赞赏,又似感慨:“善启民智者,方可开万世之基。此子,见识已超乎行伍之间。”

说罢,他不再犹豫,取过一旁的上好蜀纸,饱蘸浓墨,笔走龙蛇,写下“可用大任”四个沉甸甸的大字。

墨汁在纸上微微晕开,散发出浓烈的墨香,字迹如刀刻斧凿,力透纸背。

墨迹未干,他便小心翼翼地将其封入竹筒,递给杨颙,声音沉稳而有力:“明日,让瞻儿亲自送去军师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