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蜀汉:从救关羽开始一统天下 > 第156章 何为三联户

第156章 何为三联户(2/2)

目录

次日清晨,诸葛瞻奉父命来到军师府。

晨露沾湿了他的袍角,檐角铜铃随风轻响,叮咚如碎玉。

这位丞相之子,虽年少却颇有城府,并未急于呈上竹筒,反而对林默行了一礼,诚心请教:“林先生,瞻有一惑。军中将士多为粗鄙之人,识字尚且困难,先生是如何让他们甘心静坐,捧读兵书策论的?”

林默看着眼前这位眉眼间与丞相有七分相似的少年,便知这是诸葛亮用心良苦,特意派儿子来学“术”的。

他淡然一笑,引诸葛瞻至沙盘前,随手拿起一枚代表马匹的棋子,指尖摩挲着木雕的温润纹理:“公子可知,要让一个人跑完百里,直接下令,他多半会望而生畏。但若告诉他,每跑十里便有一处驿站,备有美酒佳肴,他便会充满动力。”

他将棋子放在沙盘的一端,“我教将士,亦用此‘目标拆解法’。今日之目标,是认识十种不同的草料,达成者,赏蜀锦一方;明日,再让他们分辨何种草料能让战马跑得更快,更有耐力,达成者,赏蜀刀一柄。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主动思考,一场万人规模的战役,究竟需要多少饲草,如何筹措,如何运输。当一个个小目标串联起来,系统思维便自然形成。知识,不再是负担,而是获取荣耀与奖励的阶梯。”

诸葛瞻如遭雷击,怔立当场,脑中轰然作响,仿佛有千军万马踏过心田。

他低头看着沙盘,指尖不自觉地抚过那些细小的旗标,触感粗糙却真实。

归府途中,夜风拂面,星河低垂。

他忽然想起父亲批阅奏章至三更,烛火映照鬓边白发的模样。

那一刻,他第一次明白:治国不在权谋纵横,而在点滴积累,如春雨润物,无声而深远。

当夜,他翻出尘封的兵法残卷,又遣人邀来几位同窗。

三日后,一场名为“少年策会”的聚会悄然在成都西园拉开帷幕。

一时间,成都的权贵圈中,悄然刮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研学之风。

林默频繁出入丞相府,自然逃不过有心人的眼睛。

苏锦夜巡归来,披着一身寒气,甲叶轻响,脚步落在石阶上,发出清冷的回音。

她看到灯下仍在绘制马场新图纸的林默,忍不住开口劝道:“你在前线立下不世之功,人人敬你为英雄。可成都这潭水太深,若为争权夺利陷入这政治漩涡,反倒容易招来无端忌恨,恐非幸事。”

林默手中的笔顿住了,笔尖悬停,一滴墨珠缓缓坠落,在纸上洇成一朵小小的黑花。

他抬起头,摇了摇头,目光深邃如夜:“我不是在争权,我是在……抢时间。”

他望向窗外,丞相府的方向,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扰了什么:“丞相的身体……恐怕撑不了太久了。”

这句话让苏锦心头一震,寒意自脊背升起。

她看着林默坚毅的侧脸,烛光在他脸上投下深深的阴影。

片刻之后,她转身离去,脚步很轻,却坚定。

良久,门外传来细微的金属摩擦声——那是磨刀石划过刃口的节奏,沙、沙、沙,如夜虫低吟。

再度推门而入时,她掌中托着一柄乌鞘短匕,寒光隐现。

轻轻放在案头,发出一声清越的“铛”,余音袅袅,在寂静中回荡。

“我不懂你的宏图。”她说,“但我懂刀。你要走的路太险,至少……让它替你挡一次。”

说完,她转身离去,背影融进夜色,只留下那柄匕首,在灯下泛着冷冽的光泽,像一颗不肯闭上的眼睛。

数日后,林默再度被召入丞相府。

这一次,诸葛亮未谈一字军事,反而抛出了一个更宏大的问题:“蜀中缺马,乃心腹大患。若欲使百姓自愿养马,以充军用,除了免除赋税,尚有何策?”

这显然是一场深思熟虑的考校。

林默早有准备,不假思索地答道:“可推行‘三联户养马制’。”

“何为三联户?”诸葛亮眼中兴趣更浓。

“以三户为一联,官府提供良种公马与防疫药材,三家共同出资出力饲养一匹母马。所产马驹,一归官府,二归民户。如此,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百姓之忧可解。”

林默接着说道:“此外,还可在成都设立‘马市司’,定期举办赛马大会。凡民间所养良驹,皆可参赛。优胜者,不但有重金之赏,更由官府赐予‘养马世家’之金匾,甚至可授予田亩。以荣誉驱动,将养马、赛马变成一种风尚。如此一来,骑兵悍不畏死的精神,便能通过另一种方式,深深植根于百姓心中。”

诸葛亮听罢,久久不语,最终,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轻轻颔首:“你这不只是在养马,你这是要把骑兵的魂,种进我大汉百姓的心里去。”

会谈结束,林默辞别而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