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真正合适的寥寥无几(2/2)
历史证明,熊廷弼的判断是正确的。
辽军上下腐败透顶,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整顿,只能依靠外力来维持战局。
而孙承宗的策略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这个战略看似合理,实则极其危险,是导致大明进一步溃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时孙承宗身为帝师,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皇帝自然对他言听计从。
于是,着名的“关宁锦防线”就此建立起来,辽东的将领们也完成了性质上的转变……从走私团伙变成了真正的军阀势力。
来自关内的部队遭到了本地将门大户的集体排挤,如果你只是被克扣了军饷,那你还算是幸运的。
更糟的是,孙承宗还为这些地方势力争取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朝廷的大批军饷。
自从关宁锦防线与关宁军组建以来,国库中一半的钱粮都被投入到这个无底深渊,除此之外,每年还有数百万两的辽饷源源不断地输往辽东。
朱由校没有穿越之前读过一本书,里面提到从万历四十八年开始,一直到天启七年为止,辽东的军费总额竟然达到了六千多万两白银。
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大明每年在辽东的军事开支至少有七百万两白银。
但即便是如此庞大的军费投入,等到真正下发的时候,却像是石沉大海,连一点浪花都没激起。底层士兵依旧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当袁崇焕担任督师的时候,宁远城曾爆发过一场因为欠饷引发的兵变。
这场兵变在史书中记录极少,因为很快就被压制了下来,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后果,但规模其实不小。
那些从四川、湖广等地调来支援辽东的部队,将城中官员、将领全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声称如果再不补发他们五个多月的军饷,就与这些人同归于尽。
这些官员和将领看着那些已经红了眼的士兵,终于慌了神,连忙临时摊派到城中各户,勉强凑出了半年的军饷,这才把事态压下去。
可没过几天,这些参与兵变的士兵就消失了,对外宣称是与建奴作战全军覆没。
这些人为了从朝廷那里多捞些军饷,什么招数都用过:养寇自重、扩军充数、虚报名额,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关宁军这支战斗力低下的队伍,在某些人嘴里竟成了大明最强的军队,还被说成是抵御建奴的中坚力量,简直是贻笑大方。
孙承宗一手提拔起来的袁崇焕更是被吹捧得离谱,成了比徐达、于谦还要厉害的人物。甚至有人说,若不是袁崇焕被杀,清军根本打不进山海关。
他听到这些话差点没笑出声来,只能感慨某些人写得真是好,歪曲事实、篡改历史的本事堪称空前绝后,连《三国演义》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在否定了孙承宗之后,几位大臣又接连举荐了三人,都是声望极高、又懂兵事的人。
但这些人并不是朱由校心中的理想人选,最终还是被他一一否决。
这几位大臣见推荐的人选都无法入天子法眼,也感到有些为难。
文武双全的人虽多,真正合适的却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