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 第279章 土地必须国有

第279章 土地必须国有(2/2)

目录

若百姓缺乏耕作所需的器具,朝廷将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一定支持,包括农具与种子。

其实朱由校原本打算直接免除五年赋税,以土地国有化的时间为基准。

可他的力量尚不足以与那些势力彻底撕破脸面,也未到公开对抗的地步,因此不得不有所保留。

五年的缓冲期,足够他完成许多布局。只要安顿好百姓,解决关外的老奴问题,他便能集中精力应对更大的麻烦。

在大明,赋税的主力始终是底层的普通民众。

即使这五年继续征税,所得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对整体财政毫无决定性作用。

这些穷苦人家实在太过贫困,别说多余的粮食钱财,就连一口完好的铁锅都难寻。

若他不设法扶持他们、理解他们的困境,还一味索取,那与那个只知加税的朱由检有何分别?

他们早已被压榨得只剩一条命,甚至这条命连一顿饱饭都换不来,卑微得如同泥土中的尘渣。

在西南这种极度贫瘠的地方,收一年的全省税粮,可能还不及他去江南抄一家大户来得实在。

这样不仅来钱快,也不会伤及无辜,反而能在百姓心中树立明君的形象,可谓一举数得。

再说大明的税制本身就混乱不堪,早在太祖皇帝时期就明确规定:

百姓所交赋税与官员俸禄发放,都必须以实物计算。

也就是说,百姓用粮食作为货币上缴赋税,朝廷也只收粮食,或布匹绸缎等有实际价值的物品。

这套税制在明初,也就是宣德以前尚能运转,但随着时间推移,弊端很快暴露无遗。

更糟糕的是,这些漏洞被文官们抓住,渐渐地,税制也如卫所军户制度一般,变得扭曲失衡。

当时的大明尚未进入银本位时代,白银虽可用作流通,却未成为主流货币。

朝廷曾发行洪武通宝与官方宝钞,试图取代市场上的主流交易媒介。

可最荒唐的操作也在这里——朝廷发行的货币,自己却不愿回收,导致士绅官员都不敢使用这些铜钱和纸币。

最终的受害者,还是那些不懂朝政、不明真相的普通百姓。

他们辛勤劳作,顶着风吹日晒种出粮食,再通过市场与官方两个渠道,把原本珍贵的粮食换成了没人愿意收、不断贬值的通宝和纸钞。

这样一来,刚建立不久的大明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大受影响,留下了极坏的印象。

而之后的每一位皇帝,只要一上位,就好像是要立刻展示自己的威严。

他们急不可待地铸造出永乐通宝、洪熙通宝之类的货币,连纸钞也要换成带有自己年号的才算满意。

这还不算什么,最令人费解的是,每当一种新货币发行,前一位皇帝所用的通宝与纸钞就立即被宣布无效,无法继续流通。

那些家里还存有旧币的人,真是欲哭无泪,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

至于想通过官府回收或者兑换,那是想都不用想的事。即便旧币在世时已经大幅贬值,更何况如今连皇帝都换人了。

那些拿着旧币跑到官府讨说法的百姓,能不被打一顿赶出来,就已经算是运气好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