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 第299章 脱胎换骨的明军

第299章 脱胎换骨的明军(1/2)

目录

王在晋所提出的策略,确实贴合目前大明的整体形势。

以辽沈与镇江为核心区域,部署重兵形成钳制之势,压缩建奴的活动范围。

一旦这一战略得以落实,老奴想要恢复战后的元气,几乎没有可能。

东北地区山林密布,气候寒冷,难以种植粮食作物,也无法像蒙古人那样依靠放牧维生。

别说谋求发展了,单凭建州那点微薄的粮产,连维持现状都很困难,不发生饥荒已是上天眷顾。

建奴若想壮大势力,唯一的出路便是发动战争,靠劫掠获取资源。

而王在晋的布局,正是要切断他们这唯一的生命线。

南面辽东方向无法轻易侵袭,东面朝鲜也难以进入,北面尽是山林,只能偶尔猎些野兽补充食物。

至于西面,紧邻的是盟友科尔沁部,老奴绝不会贸然动手。

而林丹汗早已退居漠南西部,老奴若要攻打,需穿越千里草原,胜负难料。

建州地处四方之间,进退维谷,处境极为不利。

若老奴想打破困局,唯一出路便是正面突破明军防线。辽沈一带已固若金汤,就算再添十万兵,也难以攻下。

唯一可行的选择,仍是南下侵扰朝鲜,既能承受损失,又能获取利益。

但毛文龙并非易与之辈,他的游击战术在此时堪称一绝。

他的作战方式,比建奴更加灵活多变,甚至更难应对。

对于辽沈防线,朱由校已无后顾之忧。

此前两次大战的胜利,已充分说明只要内部稳定,守住城池不成问题。

熊廷弼始终持守一个观点。他刚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之时,便向神宗皇帝上奏章,主张先稳固内部,训练出十八万精锐,便可发动决战,平定建奴。

这种思路与王在晋的主张颇为相似,都偏向于步步为营,稳中求进。

自从去年他下令熊廷弼负责辽沈地区的军务整顿以来,到现在已经显现出一些成果。

天启元年辽东军备的详细奏报,熊廷弼早已呈上,此刻正静静地放在他的御案之上。

在他即位以前,辽阳、沈阳、广宁三地的驻军加上卫所兵,总数超过二十万人。

然而其中真正具备战斗力的,恐怕不到十万人,而这十万人多数武器简陋,长期缺乏训练。

熊廷弼雷厉风行,毫不手软,这正是他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情。

由于沈阳地处前线,当地的将门与大户早已迁往辽阳等地,使得熊廷弼的整顿工作推进得异常顺利。

如今沈阳的军务与防御体系已焕然一新,现有兵力三万五千余人,其中七千为精锐骑兵。

这些骑兵多为蒙古出身,作战勇猛,丝毫不逊于敌军的重甲骑兵。

辽阳的整顿尚在进行之中。

虽然先前朱由校已经铲除不少将门势力,甚至掘了李成梁的坟墓,但阻力依然不小。

即便熊廷弼亲自坐镇,也只是稍占上风,未能彻底压服反对者。

在整顿过程中,还发生了几次小规模兵变,幸亏李松平镇守辽阳,加之熊廷弼性格刚烈,迅速将事态平息。

但这也反映出当前整顿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