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陛下要扶持林丹汗统一蒙古?!(1/2)
朱由校对王在晋的表现颇为认可。
在历史上,王在晋便是少有的敢于直言、能办实事,且具备军事才能的官员。
“大司马的建议很好,朕也认为这是目前最为稳妥的策略。不知诸位可有补充,或者不同的看法?”
朱由校任命的五位总理大臣中,除王象乾与王在晋之外,其余的如程国祥、宋应星,在军事战略方面并不精通。
徐光启虽略通兵事,但也不算突出。他们也都清楚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及王在晋。
听罢王在晋的陈述,几人并未发现明显的疏漏或其他不妥之处,纷纷表示赞同。
朱由校随即命王朝辅草拟诏书,将朝廷的战略意图与部署传达给熊廷弼和袁可立。
尽管袁可立的舰队尚在筹建之中,但一些常用战船已经配置完成。
袁可立治下的登莱镇,如今已有大小战船两百余艘,均为各地精选而来,船坚炮利。水手及战船上官兵总数超过四千人。
如此规模的海军队列,承担起海上运输物资与兵员的任务,可谓轻而易举。
更可以抽调其中半数战舰驶入鸭绿江,与毛文龙及朝鲜驻军协同作战,实施封锁与隔离。
弓马为主的建奴,没有火器装备,想凭弓箭攻破战船构成的封锁线,无异于妄想。
明军只需在战船上架设火炮,对岸上目标实施猛烈轰击即可。船只数量本就稀少的建奴,根本没有能力与明军在海上正面对抗。
辽东与登莱两地相互配合,形成犄角呼应之势。
无论老奴进攻哪一方,另一方都能迅速出兵策应,从侧翼牵制敌军兵力。
若论分兵多路进攻,朱由校断定老奴既不会也不敢如此行事。
萨尔浒之战的胜负,不仅铭刻在大明君臣心中,也被建奴引以为荣。
自那场大胜后,老奴用兵一直集中兵力攻其一点。
或采取围城打援之策,但仍未脱离“我只攻一路”的战术思想。
更何况如今他屡遭挫败,手下的骑兵已仅剩五四万人,既不愿也不能承受重大损失。
至于林丹汗,目前亦已是强弩之末,难成大事。
一年之内连战皆败,损失惨重,他在草原上的威信早已荡然无存。
除其亲领的察哈尔部及少数亲信部落外,漠南其余蒙古部族均已不再听命于他,甚至公开与其对抗。
这位所谓的蒙古大汗,如今已徒有虚名,毫无号令之力。
脱离他的部族中,有部分已接受朝廷招抚,率众南迁至长城边境百余里内定居。
为防止其生变,朱由校皆按敖汉部先例一体对待。
首先将其青壮骑兵集中,送往宣府镇由满桂统辖,共计一万三千余骑。
这种既削弱对方又增强己方的举措,朱由校乐此不疲,有多少收多少。
因辽东大幅裁军,军费负担并不沉重,总体与此前基本持平。
随后,又派遣官员与锦衣卫北上,对各部重新登记造册,统计人口、牛羊、战马,并推行教化。
锦衣卫则负责监管武器铠甲,严禁铁器流入,以防其私下囤积兵器图谋不轨。
朝廷这一系列措施,令归附的部落一度人心惶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