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当皇帝没意思(2/2)
朱由校每次出宫都极为低调,基本都是临时决定,除了马祥麟外,不会提前告诉任何人。既不会大张旗鼓打着皇帝御驾的旗号,出行路线也不固定,今天可能从东门走,明天可能从西门出。
更不会像影视剧里那样搞什么“微服私访”,装模作样扮普通人去体察民情。
要是他真这么干,估计不到半天就得被人抬回宫里准备后事。
虽然不讲排场,但每次出宫的护卫人数从不少于三百人。他得罪的人太多,尤其是那些掌握实权的官绅阶层。这些人大概天天盼着他暴毙,好换个人坐上皇位。
因此,他极为重视自身安全,防范措施做到了极致。只要一出宫,贴身铠甲从不离身。
即便在乾清宫内,也必须有锦衣卫和御林军双层护卫,只有这样才能安稳入睡。
他在宫中养了整整五十匹战马,每五匹单独一个马厩,分布在皇宫各个方位,尽量靠近各个宫门。
这些马匹由不同太监部门轮流喂养,马料全部由御林军供应,同时还有内厂人员暗中监督。
所以,别想打他战马的主意,更不会出现骑马摔死这种事。
主要是因为明朝皇帝这个职业风险实在太高,动不动就有人想让你“落水”身亡,实在令人胆寒。
京城仿佛一个热闹的集市,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城内消息的流通之迅速、范围之广,比起后来的信息网络时代也不遑多让。
正因如此,皇城几乎没有安全可言。
嘉靖皇帝当年一觉睡下,差点就再也醒不过来了,吓得他赶紧搬离皇宫。
若非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员更换,又有亲信日夜守卫,朱由校恐怕也不敢在乾清宫居住。
当一队身穿精良铠甲、身披黑红长袍的骑兵飞驰出城时,那些暗中观察的人这才意识到,皇帝已经离宫了。
整个过程毫无征兆,让人措手不及,皇帝的谨慎可见一斑。
朱由校抵达城外兵工厂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正在厂房内监督制造工作的毕懋康。
“少司空,陛下到了,就在门外!”
侍卫来报时,毕懋康正拿着一杆刚造好的神武自生火铳在研究。
他来不及整理衣冠,便急忙跑出门迎接皇帝。
见到皇帝后,他并未马上提及那五百万两银子的事,而是先向毕懋康了解兵工厂目前的情况。
经过一年的发展和扩张,加上王恭厂与军器局的合并,如今的兵工厂已初具规模,运作也逐渐走上正轨。
工匠人数达到一万三千多人,不过其中多数只是普通帮工,中级工匠不过三百余人,高级工匠更是稀少,仅七人而已。
朱由校不由得感慨,识字率实在低得可怜。仅凭手艺也无法应对复杂制造,大明从来不缺能工巧匠。
从这点便可看出,封建社会的文盲现象有多么严重。
要知道,这些工匠多为朝廷正式雇用之人,虽非富贵人家,也非上等人,但至少不会像底层百姓那样,辛苦一年还吃不饱穿不暖。
即便是这样的群体,识字者也寥寥无几,可见读书的门槛之高。
只要知识的传播被士绅阶层所掌控,皇权就永远无法真正独立决断,皇帝的旨意也就难以一锤定音。
科举制度便是一例,它削弱了世家门阀的根基,培养出新的文人群体,以削弱旧势力,最终让其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