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投军献策·辕门对策(2/2)
郭震从怀中取出那份精心准备的条陈,双手呈上:“裴参军明鉴。昨日市集之事,不过微末。震归去后,思及参军所言‘维护市集安定’之深意,又结合近日所见西域情势,草拟拙见数条,关乎白水城乃至安西一隅之安稳,冒昧呈上,请参军斧正。”
裴行俭接过条陈,起初并未太过在意,只当是年轻士子常见的慷慨陈词。然而,随着目光在纸上游走,他的神色渐渐变得凝重起来。条陈中所言,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指当前西域,尤其是白水城面临的几个核心问题,提出的策略既有战略高度,又兼顾实际操作,甚至考虑到了胡汉风俗差异、部落利益权衡等细微之处。尤其是那条关于利用西突厥内斗、拉拢分化以减轻边防压力的建议,与都护府内部一些高级幕僚的私下议论不谋而合,甚至更为大胆细致。
他放下条陈,重新审视着眼前的年轻人:“郭公子,这些见解…非同一般。不知公子师从何人?对西域局势何以如此熟稔?”
郭震早已想好应对,从容答道:“震乃游学之人,曾广阅史籍兵书,亦随商队行经河西诸地,耳濡目染,略知皮毛。至于条陈所言,多是基于观察与推演,若有谬误,还请参军指正。”他巧妙地将东方墨的指点融入自身经历,不露痕迹。
裴行俭点了点头,不置可否,转而开始考较郭震的实务能力。他随手摊开一幅西域地图,指着几处关隘和部落聚居点,询问若遇袭扰该如何应对,如何协调与周边部落的关系,甚至问及粮草转运、军情传递等具体军务。
郭震对答如流。他武功根基扎实,对地理方位感知极强;与东方墨的夜谈更让他对大局有了深刻理解;加之本身聪慧机敏,虽无实际军旅经验,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往往能切中要害,并提出一些新颖的见解。裴行俭越问越是心惊,此子之才,远超出他最初预料,绝非寻常游学士子,更像是一位受过严格培养的俊杰。
最后,裴行俭命人取来纸笔,道:“口说无凭,还请公子就‘如何巩固唐军在西域人心’一题,草拟数言。”
郭震略一思索,提笔蘸墨,挥毫而就。不仅文辞优美,更难得的是立意高远,提出“宣威布德,信赏必罚,胡汉一体,共御外侮”的核心观点,既强调军威,又注重德化,符合大唐经营西域的长远战略。
裴行俭看着纸上挺拔秀逸的字迹和充满见地的内容,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放下纸张,正色道:“郭公子大才!文武兼备,见识卓远,屈居市井,实乃埋没。如今西域多事,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不知公子可愿投身军旅,为我大唐安西略尽绵力?”
郭震心中激荡,起身拱手,朗声道:“男儿志在四方!震虽不才,愿效班定远之志,投笔从戎,护卫疆土,安辑边民!但凭参军差遣!”
“好!”裴行俭抚掌笑道,“既如此,我便破格录你入军。暂且委屈公子,在我帐下担任参军从事,参赞军务,随军历练。待日后立功,再行升擢。如何?”
参军从事,虽无正式品级,却是高级军官的亲近幕僚,地位特殊,能接触核心军务,正是积累经验、展现才华的绝佳位置。郭震深知此职之重,再次躬身:“郭震领命!必竭尽全力,不负参军知遇之恩!”
至此,郭震凭借自身的才华与恰当的时机,成功踏入了安西都护府的权力结构核心。辕门之外,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修长。这一步,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悄然嵌入了东方墨那盘更大的棋局之中。暗流涌动的西域,将因这位新晋参军从事的到来,掀起怎样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