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百姓都看不懂,你还改革什么玩意。(1/2)
“忠贞不二?心系社稷?”
无论老朱和朱标在御书房说什么,叶言走在回家的路上,喃喃此言只觉得过于可笑。
太子满意他的清醒和决断,可这份满意,是用他彻底绑上东宫战车换来的。
胡惟庸那边,他已是明晃晃的叛徒,再无转圜余地。
哪怕对方可能还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会当回事。
这一夜悄然过去。
直至第二日,叶言刚刚起床,分身那边反倒是有了动静。
因为他和分身被安排担任科举考官的事,因此这天的早朝也不用去了,只需忙着科举的大事就可。
然而他视线来到分身这里后,看着眼前的一幕却有些茫然。
“李卿,从刚刚开始你就有些愣神,莫不是孤来的不是时候?”
万万没想到啊,今日一早,朱标没有在早朝上出面,反倒是来了他李魁分身这里。
叶言马上摆正心态,控制分身躬身道:“太子殿下能来寒舍,臣惶恐!只是……殿下千金之躯,何以至此?”
说话间,叶言操控分身看了看四周寒酸的厅堂,意思不言而喻。
朱标此时也没穿太子常服,只着一身半旧不新的靛蓝直裰,闻言倒是莞尔一笑。
“李卿不必这样……孤当年随父皇转战南北,风餐露宿,草棚泥屋亦是常居,此地虽简,却有股子踏实气。况且,孤此来也非为公务叙闲。”
他看向寒舍的外面,看向京城已经开始喧嚣的街巷。
“朝廷关于今科改制,允军户匠户子弟参考的告示文书,昨夜便已贴满了应天府的大街小巷。父皇与孤,皆寄厚望于此次革新,期冀能一扫前弊,为国选得真才。”
“然革新之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纸上谈兵终觉浅,孤想亲眼看看,我大明选才之弊,其根究竟深在何处?这实务取士的‘实务’二字,在百姓眼中,在底层士子心中,又究竟是何模样?李卿直言敢谏,孤素知你更懂百姓之难,孤也希望能在你这里听到什么不一样的话。”
他转过身,再度看向分身时,目光也很坚定了。
“当然,孤也叫了你的副手叶言,以及此次恩科的主考官,翰林学士吴伯宗。此刻,他们应已向贡院而去,在那里等候……我们便从这市井之中,一路行至贡院,如何?”
叶言本体也收到了通知,他心里一下子明白了此举的意义。
这绝非这位太子的一时兴趣,或是昨夜他和老朱商讨后,这全然是那位皇帝的授意。叶言心中了然。
老朱既要看李魁这人是否真懂天下,真能革新科举……更要借太子之眼、李魁之耳,亲自瞧上一瞧,这革新诏令在民间的第一反应。
说白了,就是也希望科举能成,而不是被他人搅黄。
“臣,遵旨!”李魁分身抱拳,声音铿锵,“殿下心系民瘼,欲闻闾阎之声,实乃社稷之福!臣愿为殿下前驱,剖肝沥胆,直言所见!”
这话叶言说的都无奈了,真是夸夸夸才是古代的主旋律啊。
……
当他们融入清晨京城的熙攘人群后。
朱标兴致颇高,时而驻足于售卖早点的摊贩前询问米价菜价,时而倾听街边匠人谈论营生艰难。
李魁则在一旁,结合自己在卫所、乡野的见闻,低声补充着更深层的民生疾苦,例如赋税的繁苛、胥吏的盘剥、军户匠户的困顿……每每切中要害,听得朱标眉头紧锁,频频点头。
这对现代人而言并非难事,古代人终究有自己的眼光局限性,朱标看起来聊的很是开心。
直至。
行至一处较为热闹的十字街口,一面新贴的官府告示栏前,稀稀拉拉围了几个人。
朱标眼睛一亮,拉着李魁快步上前……前方贴着的告示正是礼部昨夜通宵赶制,今晨张贴的关于科举新制的正式公文,朱红大印都赫然在目。
朱标上前正打算细细品读,然而周围百姓的议论却让这位太子表情大变。
这些百姓大多是些粗通文墨的小商贩或工匠,对着那满篇文绉绉的体国经野、甄拔实才、敦本务实、允诸色人等依制投考等词句,脸上居然尽是茫然。
一个挑着担子卖菜的老农,眯着眼费力地看了半晌,终于忍不住扯了扯旁边一个看似读过几天书的布衣青年:“后生,这上头写的啥?俺就认得‘米’、‘税’几个字,这又是‘体’又是‘敦’的,可是朝廷又要加税了?”
那布衣青年皱着眉头,努力辨认着告示上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磕磕巴巴地念道:“……兹为……体国经野……甄拔……实才……敦本……务实……哎呀,这写得也太绕了!意思好像是……朝廷要考……考种田打仗管账的真本事?好像……好像当兵的、做手艺的也能去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