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刘伯温都看不下去,老朱的宝钞真狗屁不是吧?(2/2)
“臣在!”侍卫的指挥使毛骧赶紧出列
“此前照李魁所言所派三队得力人手出宫,现在如何?”
毛骧眉头一皱,此时当值太监也赶紧汇报情况于他,这才拱手道:“已探查明白!”
“好!”
随着老朱当着百官面,让朱标协助他审阅试卷,不为评卷,只为看这最后一题的书写。
还有各侍卫回报,礼部官员急忙书写出陈条后。
这个第二次早朝终于来到了关键时刻,朱元璋已经眉头紧锁,他万万没想到,李魁的问题……士子们确实写了不少弊端出来。
更多的也是陈述,米价的变化,实在是太奇怪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叶言看老朱也没有那么大火气,这时候才让李魁慢慢陈述他身为现代人的思想。
“陛下应当已经看到了士子们的答复,以及朝廷调查的结果……”
那米价确实对比当年高了很多,这也就是朱元璋大肆推行宝钞导致的结果。
因此。
“陛下问臣宝钞之弊,臣自然要细说一下。”
“首先,韩国公所提之事,应当立即家中管制、监制宝钞的制作和发行,是以添加防伪策法,不可任由民间私制,违者当大力惩罚!”
李魁刚说此话,刘伯温反而是第一个忍不住的,他去年就提出了一件事,这次还是忍不住说出来了。
“陛下,臣有看法!”他难得拱手出列,一说话就是相当直接,“防伪易,立信难啊!洪武三年,去年之事陛下可还记得?纵使宝钞提举司铸三重官印、雕龙纹暗记、用桑穰秘纸,终是治标之术!”
他是不顾老朱的表情变化,还是说出了和去年一样的话。
“洪武三年的苏州伪钞案,作伪者以药水洗旧钞,留真印而改面额,去年应天破获的作坊,更用楮皮混桐油仿制响钞纸!市井间流传刮朱验钞法,百姓指甲刮落伪钞朱砂都唾骂官府,此非纸劣,实乃信字崩摧之兆!”
朱元璋这一刻才忍不住的一拍龙椅,指着刘伯温道:“什么实乃信字崩摧之兆!那是咱不够狠……咱今日再宣,凡造伪钞者凌迟,知情不报者连坐!”
你说老朱狠不狠,太狠了!
但光杀有什么用?
刘伯温今洪武四年辞官,也有这件事的影响。
他所谓的信字崩摧之兆,就是朝廷发行纸币的民间百姓的相信力度在变低,等永乐直至正统时代,刘伯温的预测还真成了现实情况。
朝廷越是增加防伪工艺,如永乐年间加印“水波纹暗记”,可造价越高昂,而伪钞因暴利驱使,作伪技术也愈发精进。
至正统年间,民间传出“伪钞易得,真钞难求”,防伪体系名存实亡。
这话就是实话,也唯独刘伯温是没有叶言影响,在历史中都忍不住说出此言。
可朱元璋他不听啊。
“防伪的事,咱自会考虑,实在不行……加大防伪办法,这就足以了!”
“足以?陛下啊!”刘伯温突然撩袍跪地,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洪武二年至今,因伪钞罪凌迟者已逾三百户!可市面伪钞反而愈多!何故?”
他猛地抬头:“因真钞一贯在米市仅值银七钱,是百姓乱造下察觉的,而伪钞作价五钱哪,这高利益下,反有人抢购……此乃劣钞驱良钞!非严刑可止,实因宝钞已失民心根基!”
“放肆!”朱元璋还是愤然了。
叶言都想扶额了,刘伯温也干脆让人取来一卷宋史,老朱还是默认了。
当宋史拿到,并且被刘伯温展开后。
“请陛下观崇宁四年旧事!蔡京改钞法,添五色套印、加内府暗记,然百姓拒用交子如避蛇蝎。”刘伯温是真的为民而想的,他说话是非常带情绪的,也唯独这件事,他敢说,也敢言。
最多不就是李善长的下场吗?
“陛下,这是为何?是因其滥发无度,致米价三年涨六倍!今我大明宝钞发行之数,较洪武元年已增五倍有余!纵使防伪巧夺天工,若满街皆是糊窗纸,真伪又有何别?!”
朱元璋愤怒到极致时,叶言却赶紧让李魁跟风接话。
“陛下,诚意伯大人所说断然无错,且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陛下您或是没有考虑到,是以朝廷只允许以金银换宝钞,却不允许用宝钞换成金银,这是何理?”
朱元璋猛然间怒火一顿,仿佛清醒了几分,防伪的事姑且不论……宝钞不能换金银?
他龙目圆睁,那是真的不满的辩解道:“宝钞乃咱朝廷法币!凭何兑金银?若人人持钞兑银,国库金银岂不空悬?此乃动摇国本!”
你说老朱有时候是不是愚蠢,或者说他想的就太简单了。
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不是他朱家的农家大院,就凭这句话,他在历史上也真就这样干的。
未来洪武八年他讲颁布的《大明宝钞条例》,其中明确规定“禁金银流通,钞法通行”的法律。
可这不就是有问题吗?
两头钱没办法互相兑换,这不是扯淡吗,等着经济危机吗?
叶言能想到大明宝钞的问题,就是后世人都看不懂老朱的想法,这法律简直就是扯淡一样,胡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