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75章 太子的请教,通货膨胀的道理啊。

第75章 太子的请教,通货膨胀的道理啊。(2/2)

目录

但论起宝钞时,叶言难道不是在贬低吗,难道宝钞是纸就不是钱了吗?

“叶言你这话说的……可宋朝交子不也是如此吗?”

叶言却点点头,甚至笑道:“确实如此,但殿下你知道为何这种桑皮纸能被称为钱吗?那是其上是有朝廷印信,也才代表国帑帑信之用,这才是可以称为有价值的钱财。”

他说这话,也不想太繁琐的浪费时间解释,所以接下来的动作相比那些前世看到的穿越者前辈动作,看起来更直接,有更加容易理解。

他拿起另一张一模一样的宝钞,叠放的置于第一张之上。

“既然这点道理殿下已经明白,那么下官便再告诉你一点……宝钞真正的然问题在于——”

叶言再拿起第三张、第四张……很快竟然在桌上叠起了一小摞宝钞,他此刻表情才彻底肃然。

“若朝廷,若陛下今日印一万张,明日印十万张,后日印百万张……源源不断,如江河之水涌入市井,只为推行宝钞,只为实行宝钞之策的利益,为了大明能有万张通行的钱款,殿下且说,这合理吗?”

朱标其实下意识想说合理,这是因为他站在太子角度,站在统治者角度看问题。

老朱那么坚持宝钞之策的原因也是这点,这对统治者而言太特么合理了,推行宝钞国家才有钱,国家这是造了很多原本不存在的钱富国。

不过朱标他毕竟不是皇帝,他也不是老朱那种死板性格的人,这辈子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那些老师,你看看朱标的老师都是谁。

一是教他四书五经的宋濂,二是时不时给他说几嘴朝廷之策的太师李善长,以及刘伯温其实也多次教导过他。

这几位都是留名千古的臣相,没一个简单的,他的思维也因此和老朱简直是两个方向的极端。

尤其朱标看着叶言面前那越叠越高的宝钞,现在也若有所思了。

“……”

叶言看他不说话,便知道朱标开始思考,他又忽然拿起最初那枚铜钱,指着它说:“殿下应该也隐约明白了什么,那么下官再说的简单点,您看这一文铜钱所代表的盐...或者说,这天下可供买卖的米粮、布匹、盐铁……这些实实在在的货物,其总量在短期内,是相对固定的,不会因为朝廷多印了宝钞,田里就立刻多长出一石米,百姓就立刻多织出一匹布。”

他又忽然将铜钱放到桌上,同时将那一小摞宝钞推向代表“货物”的铜钱。

“那么殿下请看,当越来越多的宝钞出现后。”叶言是指着叠的老高的宝钞堆,此刻笑道,“那么当这些钱涌向市场上那些相对固定的货物时,会发生什么?

朱标此时突然有些恍然,目光紧盯着那枚铜钱和一堆宝钞,是似乎明白了什么,但还差一层窗户纸。

所以他说出最简单,最容易想到的一点。

“叶言……你是说钱多物少?”

叶言重重的点头,再拿起一枚铜钱,轻轻敲击桌面。

“这个道理殿下明白的很容易,那么正是对应此理!钱多物少下,则物贵钱贱!商贾百姓都不是傻子,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手里这张一贯宝钞,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昨天能买一斗米,今天可能只够买八升,明天或许只剩七升……”

这个道理现代人也懂,通货膨胀,叶言现在说的就是通货膨胀导致的结果。

人们是追求利益的,还是那个核心,过量的钱币追逐过少的货物,人为了得到更多的钱,那么就会形成自然的价格上涨趋势。

叶言还特意握紧了这叠宝钞堆,示意朱标看着这一幕,感受那代表价格缩水的道理。

“所以这就是李魁他们这些大官们所言的糊窗纸的根源,非是纸不值钱,而是这纸印得太多,多到它所能代表的价值,在被人为的挤压,并且被不断摊薄,如同往酒里不停兑水,最终会怎样?是只会让酒水都寡淡无味!”

直至此时,叶言才一手拿起一张宝钞,一手拿起一枚铜钱,说出了最后现代人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下官的想法去命名,这叫做通货膨胀!是当宝钞发行过多,远超市面上货物增长的速度后,将会促使百姓产生逐利而不自觉的导致每一张宝钞能换到的真实货物越来越少,他们能得到的宝钞越来越多,朝廷也必须不断制造宝钞才能提供这种增长速度的根基,解决这个问题。”

叶言挥了挥左手的宝钞,脸上的表情再度凝重几分。

“到那时,宝钞的实际价值,或者说能购买货物的购买力就是在不断下跌的!百姓辛苦劳作,所得宝钞却日益贬值,如同被无形之手掠夺了财富!此就是其一弊。”

“则其二,是陛下严令禁用铜钱金银交易,只许用宝钞。这就好比……”叶言是真有点想笑,因为老朱的思维在现代人看来无比奇妙,“朝廷是在强行堵住了百姓手中这枚真金白银的铜币价值,是逼着他们只能使用那不断兑了水的‘劣酒’,你说日子一长,有的百姓啊,一年可能只赚一贯的宝钞,但市场让这枚宝钞价值缩水,殿下……”

朱标已经听懂了,尤其这酒水之比,这种可能。

“那岂不是百姓越来越穷,李魁他所说完全没有问题,朝廷……我们朝廷是真的在抢夺百姓的钱财,甚至逼得他们以后……饭都吃不起?”

朱标能说出这话,叶言此次的解释就没白费,他也是叹口气。

“就是这样,所以短时间内宝钞之法确实没问题,但未来……那百姓心中岂能不怨?岂能不私下藏起铜钱,李魁大人所说就是以物易物的道理,到那会朝廷的信用,也如诚意伯大人所谈的崩塌,是就在这‘强推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中,被一点一点消磨殆尽!此就是所谓的信字崩摧!”

你说刘伯温厉害不厉害,这么一解释的同时,叶言也发现……卧槽,刘伯温怪不得和龙脉扯上传说关系,人家这是早了几百年就看出了通货膨胀的事。

他能说朝廷的信字崩摧,就是他明白这道理。

朱标也神色大变了,可叶言最后也没有再批判什么,宛如李魁、王彦分身那种激进为国的态度。

而是深吸一口气,最终将那一小摞宝钞和那枚铜钱并排放在朱标面前。

“所以殿下啊,宝钞虽本非恶法,其利也在于便利流通,甚至聚敛金银以应国用……然其成败关键,就在于‘度’与‘信’!则滥发无度,钞会如废纸,禁兑金银,则失信于民,陛下的强推压价,则民怨沸腾。”

他忍不住抬手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这一幕让朱标,让审阅试卷的偏殿内其他考官、号军,一脸震撼。

但叶言也只是忍不住这般做,他是人,他长着人心。

朱标或许还是统治者思维,可能也像现代人普遍认为的……封禁统治者没一个会在乎百姓死活,也只是说些漂亮话来欺骗百姓。

但是!

“殿下请原谅臣的不敬……但臣真的希望我大明未来不会因此民不聊生,今日陛下他此举若再不阻止,未来什么样,这还用说吗?”叶言说此话时是有些动情,动了那真正清官的恻隐之情,“或殿下有那荣登大宝之时,也望深深记住下官……不,臣所言,百姓苦不得啊!”

再苦一下,你看百姓造反不造反,要不是朱棣上位改革……

要真是朱允炆那还企图恢复井田制的傻子,永乐四年就不是围攻盐运司了,那就是全地老百姓直接起义了!

所以在一些了解明史人的眼里,他朱棣怎么都该去造反,朱允炆的那个智商,都不用其他敌军来攻打大明,通货膨胀搞不好就来个让大明三代而亡都说不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