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76章 带着朱标审阅卷纸,张石头的答案与众不同。

第76章 带着朱标审阅卷纸,张石头的答案与众不同。(1/2)

目录

朱标听着叶言的恳求,他内心其实还是有很大波动的。

不能说这位史册上仁德的太子是真的多么爱民,但至少……叶言所讲的那种事,那种若不顾一切像他爹朱元璋那般推行宝钞之法后,万民可能民不聊生,甚至被官逼民反的景象。

他不愿意,他也不想见到那种威胁大明根基的事出现,百姓起义其实就没有推不翻的朝廷,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

更何况,大明也才刚刚建立,此时就发现了宝钞的问题,这不也是好事吗?

“孤……自当清楚,叶卿,放心吧。”

朱标毫不在乎叶言突然拍他肩膀的动作,反而微微一笑,同样回以拍肩膀的动作。

而且卿这个称呼,这也代表了他是用太子的身份在向叶言保证,不说到底是不是为了让百姓过的更好,最起码保证不借此发狠的压榨百姓,那也就足够了。

朱标又和叶言闲聊了片刻,他已经明白这点就足以了。

现在科举结束,审阅试卷的事那是比什么都重要。

“那太子殿下应该没事了吧?下官还要忙于审阅乡试的考卷,如此……”

叶言拱起手,颇有几分要赶朱标的意思,毕竟这位爷也耽误他的时间够久了。

这革新的考题啊,除了自己没人知道那些实务策问的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某些题的答案,士子要是写到某种点子上,在古人看来胡闹,但在叶言那里可能才是正确答案,才能判断一个人适合不适合当官。

只是他话都没说完,眼前的这位太子却忍不住说话了。

“叶卿啊,且慢!”朱标却忙抬手让叶言等等,他脸上的笑容也依旧十分温和,“孤现在已经明白了宝钞之理,而今日也恰好是闲来无事,此时也是想看看这革新后的科举,你与李魁煞费苦心出的那些题,那是究竟能选出何等样的人才...且在宝钞之题前,有些实务策问孤今日也想看看士子们如何作答,孤是当真甚感兴趣呀。”

叶言都眉头抽搐了,这位爷是真碍事啊,不过一个太子这样,也是正常的。

“所以?”

“所以孤就在此陪尔,叶卿不介意孤在此叨扰吧?”

朱标还罕见的坐到了叶言的旁边,此时一脸温和笑意不说,目光也一直瞅着叶言批示的卷子。

额……

如果此时陪着叶言的是位美女该多好?

现代人总是有这种跳脱的思维,不过也叶言也是闻言一笑,很干脆的回应:“殿下是言重了,此刻殿下能亲临督阅,是下官之幸,更是此次科举之幸!只是阅卷枯燥,臣却恐怠慢了殿下。”

“叶卿……不是,叶言你别文绉绉的说话,你、我不需要如此的。”

朱标也不知道是不是被‘通货膨胀’给惊的对叶言看法都变了,他现在这状态颇有一种太子向臣子示好、拉拢的意思,就差直接说叶言干脆跟他混算了。

叶言也自然能感受到,但他是无奈的道:“好,太子殿下你都这样说了,那我也就开始了。”

“自然,孤也恰好借这个机会在向叶言你讨教一二,你与李魁的出题,必然有其深意,恐怕每一个实务的策问也都足以让孤有全新的收获,换句话说……”

朱标突然也学着叶言当臣子的文绉绉,笑意连连的讲:“正如尔与李佥事此前所言,这革新科举又是否能淘尽浮华,已得见真金啊。”

“……”叶言只能无语的点点头,这话说的……完全就多余。

“行,我们开始审阅吧。”

爷们,你都耽误我多长时间了,你爹老朱他对审卷的时间都有规定,完不成的那一刻,你帮我求情吗?

总之!

当天色渐晚,朱标和叶言二人还真的一同审阅试卷,甚至说,朱标都忍不住拿起朱笔,学着叶言的样子开始批阅。

然而,光是第一张卷纸上的那些模拟属官困境的题目,就足以让这位见多识广的太子也感到棘手,更遑论那些埋头经书多年的学子了。

“这,这题真出给士子们了?”

朱标跑到另一个桌上端着朱笔,此时却迟迟不敢批示,抬头间,叶言却仿佛老大爷一样,一手端着茶滋滋的品着,一手拿着朱笔轻松的批示着。

只见在宝钞之题前,所谓八股策考日后,叶言出的实务策问卷子,上面的题简直让人无法理解,或者说都是一些很奇怪的内容在策问。

例如第一张试卷的第一道题——

【身为某司郎中属官,该郎中对侍郎大人之命时有阳奉阴违,你察觉后当如何自处?】

“自处?这是在策问身为低级官员与高级官员相处的策问?”

这题目是有显而易见的叶言、李魁式的味道,正如此前军事策问题,只给背景,只问士子们的反应,只想知道他们的答案。

可是士子们会怎么写,会敢写内心的真实想法吗?

朱标内心其实也有了一点还稍微差点意思的明悟在心中。

在他看来,大部分士子若是当官,肯定对于权力,对于未来的前途极为看重。

区区属官的话,为了前途的进步,其实正常人绝对会去举报给上司的上司听,毕竟谁官大,谁才说了算,说不准这一举报还能换来美好的前途。

可与之举报相对比的,那便是劝说上级,或者是装作看不到。

这也都是正常想法,那士子们怎么答的呢?

朱标又看其他题目,这试卷内也还有另一道让朱标印象深刻的抉择题——

【身为上官属官,若其明日便要出征,希望你能作为副官随行,意在提拔,然朝廷恰好发来命令,命你即刻返京,你该如何向对方解释?】

【又或者说,若允诺为副官,此战必胜,且距你回京最后期限也还尚有十五日,路途也仅需三日,时间充裕,你是选择参战,还是即刻回京?】

“嘶,这种题,最好的选择就是跟着出征,反正也不影响朝廷要求回京的命令吧?”

因为时间充裕,且完全不影响这种命令的执行。

“大部分考生也就会为了前途,先成为那副官去参战,然后在择日回京吧?”

他这般想着,看到的答案也完全是五花八门,但中心意思也都是如此。

但这合理吗?

他不停翻阅试卷,看到的答案也确实是这样。

那些出身世家,也善于钻营未来政途营生的考生们,他们内心计较的绝非是道义,而是赤裸裸的利害!

就比如他看到的一种普遍答案——

“若参战且必胜,我乃副官,岂非大功一件?这位上官必定更加看重我!”

“时间也完全够用,先立功再回京,两不耽误!这有何可犹豫?为朝廷打仗义不容辞!”

这说的大义凛然,可核心不就是这类士子顺应了本心,追求利益下是必然写下了参战再回京的答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