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文字的巨大漏洞?宋濂的瞬间震惊!(2/2)
可找谁呢?
父皇?
朱棡立刻否定了这个念头!
以老朱的性情,对方可懒得听自己这个三子的废话,而且对方现在忙的很,忙那个什么于正、汉林所说的造假案之事,这时期他可不能去再添乱了。
那么……
他猛地想起了大哥朱标!
自己的这个大哥素来宽厚仁德,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涉猎极广,或许……他能有所见解?
而且,大哥身边不是还有那位号称“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宋学士吗?
这句文臣之首是老朱开国时候夸的,虽然只是句没什么营养的话……但宋濂,这位大学士,这位儒家大学士在朱棡心里确实是学问渊博,还曾总揽修纂《元史》,于经典训诂考据一道,乃是洪武此刻天下公认之当世泰斗!
“对!我就去找大哥!正好也问问大哥他此前去大本堂寻李魁,究竟所为何事?是否也与此等惊世骇俗之言有关?”
好奇心也是存在的,反正是想到这里朱棡就再也按捺不住心思,也顾不上回去,只对侍卫匆匆吩咐一句——本王要去东宫寻太子!
他说完就迈开步子,有些急切地朝着东宫方向而去。
……
东宫,书房内。
巧的是,今日正好是朱标与宋濂相对而坐,学习儒学。
李善长是太子少傅,可毕竟已经被老朱赶出官场……这太子老师的活也就落到了宋濂的身上。
此刻,宋濂进宫也是为太子讲读《春秋》,那课毕后,朱标心中积压的关于投献、徭役、民生多艰的忧虑……这让他忍不住留下宋濂,试图以请教经义的方式,旁敲侧击地探讨这些现实困境。
他是引用了《孟子》中关于“制民之产”的论述,言语间不免带出几分对当下百姓负担沉重的隐忧。
宋濂何等老辣,早已察觉太子心绪不宁,所言可并非纯然经义探讨。
可他到底在说什么呢?
宋濂捻着胡须,几乎是在猜测对方的心思……
也是正欲以“君王南面之术”、“宽猛相济”等儒家传统治国理念来劝慰开导太子,强调教化与法度的重要性,勿要过于沉溺细枝末节。
嗯,这些都是废话,但意外的好用,能堵住这太子的嘴……
宋濂也担心朱标又给他出难题,上次的宗室改革问题……这太子拉着他讨论,他都生怕朱元璋知道了要他命,所以老宋的心态也很复杂啊。
不过两个人才刚要讨论起来,朱标也可能说出投献之事时,书房外却忽然传来内侍的通报声——
“禀太子殿下,晋王殿下求见。”
朱标马上微微一愣,自己三弟此时跑来东宫所为何事?
但他素来友爱兄弟,便直接回头挥手道:“去!快请三弟他进来。”
“诺!”侍卫立刻躬身领命。
几乎不是很久,朱棡就快步走入书房……他当时看到宋濂的时候,眼睛就突然一亮。
但他也不傻,第一反应是迅速向朱标和宋濂行礼:“臣弟见过大哥,孤见过宋先生!”
宋濂是不在乎的也忙回礼,朱标倒好奇起来的扫来目光,似乎疑惑不已,也干脆开口询问。
“三弟你不必多礼,这番匆匆而来,是有何要事?”
在他看来朱棡肯定是有事,而对方能有什么事,需要找自己这个太子呢?
难道是李魁的格物学问题,可是……李魁上次的课程他这太子听了,他也知道对方讲了什么。
难道!
朱标突然眼睛瞪大,李魁那厮讲了与众不同的东西?
朱棡是看出了自己这个太子大哥的表情变化,他还特意看了一眼旁边的宋濂。
心道正好啊,这宋先生在此,更能辨明真伪。
他深吸一口气,也顾不上组织多么文雅的语言,直接将方才在田间与李魁的辩论,尤其是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之争的部分,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
仅瞬间……
“你说什么?我儒家经典,意……意义竟可因句读不同而截然相反?!”
朱棡此时说的还是太简短,他并非是真正的原原本本在复述,只是谈及李魁说儒家的圣言,简短的概况是居然在解读上会导致意思有区别?
当时,朱标闻言都内心一惊,宋濂更难得都没保持住大臣该有的城府,一瞬间就质问了出来。
想来也是,他是当时洪武年间真正被人佩服的儒家大儒,这叶言分身说的话,从某种程度直接抨击了他的信仰,宋濂怎么可能轻易接受?
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