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225章 真正的所图甚大!

第225章 真正的所图甚大!(1/2)

目录

这之后,当朱标心事重重离开了偏殿,他的命令也随即下达了,远在东宫处理文书的叶言以及那头的李魁,都接收到了召集的命令。

至于朱标在想什么?

本体的叶言揉了揉眉心,思索后,脸上就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苦笑。

“啧!朱标应该是想把李魁和我本体这两个人联系到一起给他出主意……或者说,在他心里,能提出‘格物学’这等惊世骇俗学问的李魁,和能洞察‘投献’这等深层弊政的‘叶先生’,都是他目前亟需请教的智者。”

嗯,情况在预料之中。

叶言放下批示文书的笔,此刻靠着椅背,仰头思索着接下来可能面对的状况。

“朱标的诉求应该很明确:第一,他认可了我分身李魁格物学中所谓的‘探究本源、务实求效’的核心思路;第二,他也想用这套思路来解决‘投献’难题。”

这是事实,但是最难的不是这个……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希望能找到一个既能根除弊病,又不会激怒父皇、避免对百姓进行血腥清算的‘两全之法’。”

如何避免?

其实真的很难啊!

叶言若什么都不顾,大可以今日早朝就谏言投献问题,然而……其百姓遭殃之事,他又希望避免,这种仁义之心反而是在改造古代大明时,最遭罪的。

很难做到真正的两全之法。

而且。

“还有一个难点……如何向朱标他解释,我‘叶言’这个本体,为何也会对李魁的‘格物学’有很深的理解?甚至瞬间就能运用这套方法论?”

叶言思索间,眼中很快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

他准备好了说辞——一个基于志同道合和学术交流的合理解释。

“嘶,这个倒是很简单,就告诉朱标,我叶言因在东宫任职,有机会阅读各地文书,对民生经济有所思考。”

“偶然机会下,与李魁学士探讨实务时,听闻其‘格物致知’的见解,深以为然,引为知己。故私下多有交流,受益匪浅。”

因此,在分析‘投献’问题时,便能不自觉便运用李魁所倡导的‘探究根源、权衡利弊’之法。

对,这个解释既能衔接两个身份,又不会显得过于突兀,符合朱标对贤士相交古人认知。

毕竟,在李魁于奉天殿上惊世骇俗的表现后,私下仰慕其学问的官员绝不会少,他叶言作为东宫近臣,有所接触合情合理。

“那么接下来,才是关键——如何引导朱标,用‘格物学’的思维,去拆解‘投献’这个死结?”

叶言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墙下沉沉的暮色,仿佛能看到朱标和自己分身正匆匆赶来的身影?

总之!

他意识到,绝不能一上来就指责朱元璋的政策苛酷逼反了百姓,那等于直接打皇帝的脸,是取死之道。

必须用朱标能接受、朱元璋也可能听得进去的方式。

“要对朱标强调,‘格物’的第一步,是抛开善恶忠奸的简单标签,去审视行为背后的‘利害算计’。百姓投献,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奸猾’或‘不忠’,而是在现有的赋役制度下,这是他们计算出的‘生存的最优解’。”

他摸了摸下巴,又转头看向东宫内其他忙碌的同僚们。

“同样,官绅豪强接受投献,也并非全然是贪婪?,其中亦有在现行考核与利益格局下的理性选择。唯有认清这一点,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核心。”

嗯,这个角度没毛病。

他又在时间的流逝下,思索出来了更多东西。

“我要立的格物学,其本质重在解决问题。仅仅指出弊病是不够的,必须给出建设性的方案。要向朱标阐明,根除投献的关键,不在于用低级的严刑峻法套路去堵,而在于设计一套新的制度,让百姓发现守法比投献更有利。”

好家伙,叶言或许不清楚,朱标那一日随心的跟着朱棣等人也去地方格物时,他的想法和叶言现在出奇的极度相似。

“所以……”

“我可以暗示朱标,比如,能否借鉴历代变法的经验,考虑‘摊丁入亩’的思路,将部分徭役折银并入田赋,简化税制,减少胥吏上下其手的空间?”

“还有能否设立‘常平仓’或类似机制,在灾年时提供救济,降低百姓对投献的依赖?能否对自耕农提供一些政策倾斜,比如小额贷款、农具支持,增强其抗风险能力?核心是,让守法的收益超过投献的风险和成本。”

可是这些东西,倒是老生常谈,但意义不大啊。

所以,说服朱元璋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呢?

叶言凭借这一年在大明生活的经历,他慢慢意识到了——必须将改革诉求,从“体恤民艰”的道德层面,提升到“增强朝廷控制力、扩大税基、稳定社会”的统治战略层面。

说白了,就是让朱元璋认为不殃及百姓,那是在符合他的统治基础。

“要让朱标明白,向他父皇奏报时,重点不应是‘百姓可怜’,而应是‘投献导致国家税源流失,人口隐匿,豪强坐大,长此以往,中央权威受损,国本动摇’。”

嘿!

叶言突然笑了,妈的,自己现在相当了解朱元璋了,相当会说话了啊。

搞得真挺政治正确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