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诣芳邻姑嫂巧遇 游瀚海主仆重逢(1/2)
书接上回,末空尼姑看着洛红蕖,开口解释道:“看来小姐还不知道这里面的详细情况,我来跟你说说缘由吧。我本姓祁,我丈夫叫乔琴,他对考取功名没兴趣,之前一直在骆家给骆公子当教书先生。后来骆老爷要和九王爷家结亲,就跟我丈夫商量,把我推荐到九王爷府,给大郡主当老师。结果我去了还不到一年,大郡主就去世了。我本来想回骆家,可九王爷的王妃一再挽留,我没办法,只好继续留在王府。
那个时候,王妃又怀孕了,九王爷就跟骆老爷约定‘指腹为婚’——要是王妃生的是郡主,就让这郡主嫁给骆公子,接着两家之前的姻缘。可没想到刚定好这门亲,骆老爷就带着骆公子,和徐老爷一起带兵举事,最后遭遇不测;我丈夫当时也跟着军队去了,现在是死是活都没消息。
转过年,王妃就生下了二郡主。我想着这二郡主将来是骆公子的妻子,就格外用心的照顾她,还教她读书,盼着哪天我丈夫和骆公子能回来,好让他们一家团聚。可没成想,九王爷因为皇上被贬到房州,一直没法复位,心里不服气,就联合河北都督姚禹,带了一支大军去接皇上回来。偏偏运气不好,这一去也遭遇了灾祸,九王爷当场就遇害了。
之后我就和王府的太监瞿权,带着二郡主还有小王爷宋素,偷偷逃走了。可逃到半路,就遇到大批兵马来回冲击,我和瞿权、小王爷被隔开了,到现在都不知道他们俩去了哪儿。我吃了无数苦,好不容易才带着二郡主逃到这座尼姑庵。幸好庵主人好,问清楚我们的来历后,就留下我们在这儿带发修行——也就是不用剃光头,还留着头发当尼姑。后来庵主去世了,我就临时当了庵里的住持,到现在已经七年了。我至今还留着头发,就是最好的证明。二郡主今年十五岁,每天就靠读诗书、念佛经打发时间,从来不出庵门,所以外面的人都不知道这儿有这么个郡主。”
洛红蕖听完,就在心里琢磨:“指腹为婚这事儿,我娘以前跟我说过;乔琴夫妇分别在骆家、王府教书,也是真有这事。现在听这尼姑说的,跟我知道的一点不差,看来我嫂嫂(也就是和骆公子定亲的二郡主)真的在这庵里!”于是她对着末空说:“师傅既然是祁氏师母(因为乔琴是骆公子的老师,洛红蕖是骆公子的妹妹,所以叫祁氏‘师母’),我也不敢再隐瞒了。刚才是因为不认识您,所以才支支吾吾的,还请您别怪罪!我嫂嫂现在在哪儿?麻烦您带我去见见她吧!”
末空说:“我这就去把她领出来。”说完就走进庵里,把二郡主宋良箴带了出来。大家一看宋良箴,都觉得她长着一副贵气的模样,眉眼舒展、举止大方,跟普通人不一样。众人见后,赶紧起身行礼,请她坐下。末空就把刚才跟洛红蕖说的事儿,又跟宋良箴讲了一遍。
洛红蕖见到嫂嫂,一想起自己的哥哥(骆公子),就忍不住掉眼泪:“原来嫂嫂您在这儿啊!要不是今天来上香,我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没想到您家也因为去接皇上,全家离散了,咱们真是‘亲戚都遭了同样的难’,想想真让人难过!”宋良箴听了,眼泪就像下雨一样往下掉,想说什么又没立刻说,只好红着眼圈、带着羞愧的神情问道:“我听说公公、婆婆(骆公子的父母)都逃到海外去了,他们最近身体还好吗?姐姐您又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洛红蕖哽咽着说:“祖父和母亲都已经去世了。我多亏了唐伯伯(唐闺臣的父亲)帮忙,才能回到故乡……”她正想接着说当年逃到海外的经历,一旁的史氏就打断了她,并说:“在这儿说话不方便,郡主既然是咱们的至亲,不如请她回咱们家里,再慢慢细说。”
宋良箴听后连忙推辞说:“我已经在这儿出家好几年了,算是出家人,怎么能随便离开尼姑庵呢?还请伯母体谅。”唐闺臣劝道:“话是这么说,但咱们两家离得近,现在过去聊会儿,就算晚上再回庵里,也不麻烦呀。”宋良箴还想拒绝,可唐闺臣她们一群姐妹不由分说,簇拥着她就出了庵门,跟末空道别后,就一起去了唐府。
到了唐府,宋良箴跟唐府的林氏、缁氏等人见过面后。洛红蕖和宋良箴这对姑嫂,就各自说起这些年受的苦,一边说一边叹气,心里满是感慨。到了晚上,林氏一再挽留宋良箴住下,还劝她一起去参加女子科举考试,顺便慢慢打听骆公子的下落。宋良箴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可姐妹们早就让人把她的行李从庵里搬过来了,她实在没办法,只好勉强留下。唐闺臣还帮她在县里提交了考试的报名表。从这以后,一群姐妹就都聚在了一起。
后来每到除夕,若花就会和红红等姐妹一起,煮热水洗澡;就连良氏、缁氏也跟着一起煮水洗澡。唐闺臣又想起之前在海外时,心里惦记的“泣红亭”的事儿,就托末空在庵附近的魁星祠里,塑了一尊女神像,也算完成了自己在海外时的心愿。
终于到了县考的日子,缁氏也想跟着唐闺臣等十一个姐妹一起去考试。幸好之前太后下的诏书上说,女子考试时可以带一两个女亲属陪着进出,所以只要有女眷跟着一起去考场,看守的人也不会仔细检查。于是到了点名的时候,大家偷偷让丫鬟顶替缁氏应答,把缁氏混进了考场。缁氏本身没什么学问,就在考场上随便写了写,应付了一场。
等考试结果出来后,唐闺臣考了第一名;若花、红红、亭亭的名次也很靠前;只有缁氏考在了最后一名,所以心里特别不痛快;颜紫绡本来文章写得不好,幸亏姐妹们帮她修改润色,才勉强考中。之后,每个考中的人都在家门口挂起了中榜的匾额,算是光宗耀祖了。
到了郡一级的考试,大家都以为缁氏上次县考只考了最后一名,这次肯定不肯再去了。没想到她反倒兴致特别高,还说:“这么大的天朝,难道就没有能看懂好文章的人?这次再去考,说不定就能遇到懂我的人呢!”于是又去考了一场。
等放榜的时候,结果让人很意外——缁氏居然中了郡考第一名,成了“郡元”;若花考了第二,唐闺臣第三,红红第四,亭亭第五;剩下的姐妹也都考在了前面;颜紫绡还是靠大家帮忙修改文章,也顺利考中了。
考中后按规矩要去拜见主考官(拜老师),可缁氏之前是靠丫鬟顶替才混进考场的,怕见了考官露馅,就假装生病躲了过去。之后各家都挂上了“文学淑女”的匾额,这场面别提有多风光了。缁氏这才心满意足,跟唐闺臣等人说:“其实这次郡考我本来不想去的,怕又考个倒数第一,那多丢人啊!可我连着几天做梦,梦里说我要是不去考,以后才女榜上就少一个人,必须得我去,才能凑够一百个才女的数。所以我才勉强去了,没想到居然侥幸拿了第一。以后能不能去京城参加部试还不一定呢,其实这第一拿了也没多大用!”
唐闺臣笑着说:“伯母要是没超龄,能去参加殿试,说不定还能拿个头名才女回来呢!明年考试,把第一让给亭亭姐姐,也一样的。”林氏接着说:“我听说郡考录取的人还不到二十个,咱们家就占了十二个,看来咱们郡的有才女子,都聚到咱们家了!要是论摆喜酒,得连着吃十二天才能请完。明天既要吃考中的喜酒,又要给唐敏过寿酒,肯定更热闹。今天就先从‘老元’开始喝喜酒吧!”
良氏纳闷地问:“‘老元’这俩字是啥意思啊?”史氏解释道:“缁氏嫂嫂本来就是有学问的老才女,现在又中了郡元,这不就是‘老元’嘛!”大家听了都笑起来,热热闹闹地喝起了喜酒。
第二天是唐敏五十岁的大寿,家里请了戏班子演戏。本府的知府、本县的县令,还有节度使,都跟唐敏有师生或上下级的交情,全都来给唐敏拜寿;接着,印巧文、窦耕烟、祝题花这几位小姐也来祝寿;还有本地官员的女儿苏亚兰、钟绣田、花再芳,她们平时跟着唐敏读书,这次郡考也考中了,所以是既来拜谢老师,也来给唐敏祝寿;颜紫绡也跟着大家一起过来了。
唐闺臣把大家一一请到客厅看戏,姐妹们都过来陪着,互相问了名字,聊得特别投缘,彼此都很亲近。缁氏还是怕被人看出破绽,就单独坐在另一桌。吃过早饭后,唐闺臣就把大家带到自己的书房,众人一看,书房里书架上摆满了诗书,笔墨纸砚也都很精致,众人看后个个都忍不住称赞。
印巧文说:“之前拜读各位姐姐的文章,真是让人觉得满口余香。我父亲阅卷的时候,想起太后诏书上说‘有才气的人不只是男子有’,看来太后这话真没说错。就是郡元的那份卷子,有点让人疑惑——论文章的洒脱清雅,唐闺臣姐姐排第一;论辞藻华丽大气,若花姐姐排第一。至于郡元的文章,虽然不如这两位姐姐有灵气,但写得扎实老练,全场没有比她更好的,看着不像是小姑娘能写出来的。我父亲当时反复琢磨,说这人要是没下过苦功,绝对写不出这么有功底的文章,这种读书人要是不另眼相看,怎么鼓励人才呢?所以才把她取成第一。其实论当下的好文风,她还比不上两位姐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