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儒林外史大白话 > 第六十四回 赌石砚舅甥斗趣 猜灯谜姊妹陶情

第六十四回 赌石砚舅甥斗趣 猜灯谜姊妹陶情(1/2)

目录

话说卞滨、孟谟接到了皇帝的圣旨,马上就把消息公示出去了,好让大家都知道。同时,他们还选了十三号作为部试的日子,又写了奏章向皇帝汇报。

这个卞滨,表字渭仙,是淮南道广陵人。他从小就刻苦读书,通过考进士,一步步做到了礼部尚书。他家世代都是读书人,家里非常有钱,本地人都叫他“卞万顷”。为啥叫这个呢?因为从他祖父那辈传下来的家业,到他手里的时候,光各处的田地就有一万多顷,其他的财产就更不用说了,那真是富得流油,钱多得都能和国家相比了。要说这卞家发财的原因,对那些爱奢侈浪费的人来说,能让他们早点醒悟;对勤俭节约的人来说,又能给他们增添不少信心和动力呢。

卞滨的曾祖父叫卞华,是个学问很高的秀才,他的妻子姓奢。这夫妻二人,性格特别喜欢奢华享受。祖上留下的家业虽然有几十万的财富,可哪经得起卞华毫无计划、一味地浪费呢?还没过几十年,就穷得叮当响了。那时候卞华已经五十岁左右了,看到家道中落,便回想起以前大把花钱、肆意挥霍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而且以前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现在却只能享受粗茶淡饭了,就这还得精打细算的过。这么一忧愁烦闷,就得了病。没过两年,夫妻二人就先后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卞俭。这名字是卞华临死前给他取的,就是为了让他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像父亲一样。

卞俭娶了妻子勤氏。自从父母去世后,他们就把几间旧房子卖了,用来办丧事。在城里没地方住,就在城外祖坟旁边搭了两间茅草屋,勉强安身。卞俭是个读书人,很多事情都不擅长。家里吃饭穿衣这些事,全靠勤氏一个人做针线活来维持,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没办法,卞俭只好效仿朱买臣,每天带着书,去山上砍些柴回来卖,以补贴家用。每天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勉强混日子。

有一天,正是腊月三九天的时候,天气特别冷。卞俭因为衣服单薄,冻得受不了,晚上早早地就睡了。一觉醒来,发现已经五更天了,他看见勤氏还在灯下赶做针线活。卞俭说:“这么冷的天,又这么晚了,你还不睡,还赶着做这些干啥呢?”勤氏说:“我看这几天天气特别冷,你身上又没有厚棉衣挡寒,就想着多做些针线活,能多卖几文钱,这样你就不用再爬山越岭地去砍柴了。而且天寒地冻的,野外更是冷得厉害,要是冻出病来,那可就麻烦了!”卞俭听了,连忙坐起身来说:“你说的是没错,可你身体向来虚弱,这样熬夜,难道不怕把身体累垮了吗?以后千万不能这样了!明天还是我去砍柴,你做针线活,我们各干各的。要是让我整天在家闲着,我心里也过意不去,觉得太不公平了。”夫妻二人相互安慰着,说着说着,天就亮了。卞俭说:“今天实在是太冷了,该不会要下雪吧?”他起身打开门一看,只见北风呼呼地刮着,寒气逼人,天空中已经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卞俭说:“这么大的雪,这可怎么办呀!”勤氏说:“昨天还剩下一些柴米,够吃一顿的,今天就先勉强对付一下,等雪停了,再把针线活拿去卖。”

到了第二天,雪还在下个不停。卞俭没办法,只能冒着雪把针线拿到城里去卖。他在城里走了半天,可因为满天大雪,家家户户都关着门,根本没人买他的东西,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勤氏看到这个情况,心里虽然着急,但也只能好言安慰他。卞俭愣了半天,说:“我刚才想了想,家里那两只鸡鸭,虽然每天在庄田里吃些野食,不用我们喂养,可它们能生多少蛋呢?还不如把它们卖了,还能换几文钱,买点米回来,这不挺好的吗?”勤氏摇了摇头说:“这可不行!将来我们发家致富,可全指望它们呢。今天要是把它们卖了,也卖不了多少钱;以后要是再想买回来,就得花好几倍的价钱。你想想,我们现在一天两顿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钱再去买它们呢?况且现在已经攒了二三十个蛋了,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就要孵小鸡小鸭了。等小鸡小鸭长大了,慢慢就能赚不少钱呢!今天要是把这个机会卖了,以后就只能过一天算一天,一直穷到老,再想别的发家办法,可就没机会了。”卞俭没办法,只好又咬牙饿了一天。第三天,天晴了,他把针线卖了,这才吃了一顿饱饭。从那以后,他们还是勉强维持着生活。

不知不觉就到了春天。鸡开始孵蛋的时候,一共攒了二十个鸡蛋和二十个鸭蛋。他们把鸡蛋让鸡来孵,鸭蛋就用火炕孵。过了二十多天,四十个蛋全都孵出来了,夫妻二人高兴坏了。好在乡下还有池塘,没过半年,鸡鸭都长大了。他们留下几只生蛋的,其他的都卖了。用卖来的钱,又买了两口小母猪。不到一年,鸡鸭又繁殖了两大群,那两口猪也生了好多小猪。再过上几年,不光猪羊成群,就连耕田用的大水牛也不知道生了多少。他们又盖了两间茅草屋,买了些田地。他们没在这些地上种粮食,而是把地养得肥肥的,用来做菜园,这样赚的钱更多。他们夫妻本来就是苦日子里熬过来的,性格又特别勤俭,所有的农活、牛羊喂养,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所以日子越过越好。而且他们心地非常善良,虽然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但只要乡下有人生活过得穷困潦倒,他们都会对他们伸出援手,因此大家都很感激和敬仰他们。所以遇到旱灾、水灾的时候,大家都会齐心协力地帮他们保住庄稼,常常是别人家颗粒无收,他们家却能获得大丰收。就这样,不到三十年,他们家就变得非常有钱,粮食堆满了仓库。到了卞滨的父亲卞继这一代,也是凡事都很勤俭,小心守护着祖业。前前后后一百多年,他们家竟然拥有了良田万顷。

卞滨入朝为官后,正好赶上麟德初年,西北发生大灾荒,再加上战乱不断,国家的财政很紧张。卞滨就把五千顷田地卖了,把卖地的钱全都捐了出去,用作军需和救济百姓。因为这件事,皇帝对他非常赏识,很看重他。卞滨这一辈子最看重有学问的人,不仅对文人墨客像宝贝一样对待,只要是会琴棋书画、医卜星相,有一技之长的人来拜访他,他都会以非常隆重的礼节接待。而且他为人仗义,慷慨解囊,只要有人有求于他,他都会答应,所以大家又都叫他“赛孟尝”。他现在五十多岁了,因为中年的时候一直没有儿子,四十岁的时候就娶了很多妾室。虽然接连生了孩子,但可惜都是女儿,现在他膝下一共有七个女儿。

他的夫人成氏,十年前生过一个儿子,名叫卞璧,可谁能想到,孩子刚到三岁,就得了惊风病,不幸夭折了。

当时卞滨全家别提多伤心了。正哭着的时候,门外刚好有个道士来化缘,听到哭声特别凄惨,就问清了缘由,还说想看看去世的小公子。等看过孩子后,道士说:“这孩子还有一分救活的希望,但在这凡尘闹市里头恐怕不行。你们要是肯把孩子交给我抱走,要是能救过来,等他灾难过了,年纪稍大些,我再送回来还给你们。”

卞滨一方面怕传出去有谣言扰乱人心,另一方面觉得孩子已经没了,根本不信道士的话,坚决不肯答应。可卞夫人却再三苦苦劝说,不管孩子是死是活,非要把孩子交给道士带走。卞滨没办法,只好叹着气走开,任由夫人去安排。可过了好几年,一点消息都没有,卞滨也知道孩子肯定是没指望了。

好在卞滨的七个女儿都既稳重又聪明,比花儿还端庄,比月亮还聪慧。卞滨每天除了处理公事、应付应酬,剩下的时间就教女儿们写诗、写字,倒也能排解些烦闷。去年县里考试,本可以说明老家籍贯,留在京城参加考试来避嫌,可卞滨还是让七个女儿回了原籍应考。

到了县考的时候,大女儿卞宝云考了第一,二女儿卞彩云第二,三女儿卞锦云第三,四女儿卞紫云第四,五女儿卞香云第五,六女儿卞素云第六,七女儿卞绿云第七。后来到了郡里考试,名次虽然稍微有些变动,但都没超出前十名。考完试后,女儿们就都回了家。

今年部试,偏偏父亲卞滨成了主考官,女儿们都得回避,心里别提多扫兴了。卞滨虽然特别疼爱女儿,也常和妹夫孟谟商量这事,可又不敢随便向皇帝上奏。于是他就和夫人成氏商量:“眼看部试就要开始了,我怕女儿们在家憋得郁闷,不如让人把孟家的八个外甥女接来,一起热闹热闹,解解闷。”

之后,卞滨又跟同考官考功员外郎蒋进、主客员外郎董端、祠部员外郎掌仲、膳部员外郎吕良说了这事,想把他们几家的小姐也请来一起消遣。这几家因为自家女儿不能参加考试,整天在家没精打采的,一听卞滨这话,哪能不高兴?况且几家向来常来往,如今女儿们又算“同年考生”,关系自然更亲近。当时几人都答应了,回家跟女儿们一说,姑娘们没一个不想来的。

卞滨有两个妹妹,一个嫁给了前任御史台大夫孟谋,另一个嫁的就是礼部侍郎孟谟。孟谋是孟谟的亲哥哥,早就去世了,留下了四个女儿:大的叫孟兰芝,二的孟华芝,三的孟芳芝,四的孟芸芝。孟谟也有四个女儿,就顺着孟芸芝的排行往下排:五女儿叫孟琼芝,六女儿孟瑶芝,七女儿孟紫芝,八女儿孟玉芝。这八个姑娘个个都饱读诗书,长得又漂亮出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