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突厥犯边烽烟起(2/2)
这番话可谓毫不客气,直接将“年轻”、“无经验”的帽子扣了下来。
李狂却毫无惧色,迎着侯君集的目光,朗声道:“潞国公是觉得,末将改良军弩是儿戏?还是觉得‘狂字营’数月苦练是儿戏?年纪轻又如何?汉之霍去病,十八岁领兵,深入漠北,封狼居胥,创不世之功!末将不敢自比冠军侯,然此心此志,天地可鉴!我‘狂字营’三千将士,早已枕戈待旦,渴饮胡虏血!这先锋之印,末将愿立军令状,若不能克敌制胜,甘当军法!”
他言辞犀利,更是搬出霍去病这等少年英雄,一下子将侯君集“年纪轻”的借口堵了回去,那股一往无前的狂傲之气,让不少老将都暗自点头。
侯君集被噎了一下,脸色有些难看,正要反驳。此时,一直沉默的李靖忽然开口:“陛下,李狂将军虽年轻,然其勇武、练兵之能,臣可担保。其麾下‘狂字营’,装备精良,训练得法,战力不俗,确可为先锋利刃。且李将军对突厥情势了解颇深(他隐晦地指了指李狂之前构建情报网的努力),或能出奇制胜。臣以为,李狂可担先锋之职。”
李靖的表态,分量极重。他不仅是主帅,更是军神,他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侯君集的质疑。
就在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又从文官队列中响起。户部侍郎,出身博陵崔氏的崔仁师出列,面带忧色道:“陛下,北伐乃国之大事,粮草乃大军命脉。如今仓廪虽实,然骤然调动十万大军所需之粮秣、民夫、草料,绝非易事。臣恐……需要时间筹措,若仓促出兵,后勤不继,则危矣。”
他这话听起来是为国担忧,实则暗藏机锋。谁都知道,李狂与世家关系不睦,此前更在军器监狠狠落了崔氏面子。此刻提及后勤,颇有借此拖延,给李狂和下马威的意味。
李狂心中明镜似的,他早有准备。不等李世民发问,他便转身看向崔仁师,嘴角勾起一丝嘲讽的弧度:“崔侍郎所言,看似有理。然,据本将所知,洛口仓、永丰仓、太原仓存粮,足以支撑大军三月之用,何来‘需要时间’一说?莫非……是有人想囤积居奇,待价而沽,或是故意拖延,欲陷我军于不利?”
他这话如同匕首,直刺要害!虽然没有明指,但“囤积居奇”、“故意拖延”几个字,让崔仁师及身后几位世家出身的官员脸色骤变。
“你……你血口喷人!”崔仁师气得胡子发抖,“仓廪数据,乃国家机密,你如何得知?休得在此胡言乱语,扰乱朝纲!”
“本将如何得知,不劳崔侍郎费心。”李狂冷冷道,“陛下只需派人一查便知。若仓中无粮,末将愿领欺君之罪!若仓中有粮而有人推诿拖延……哼,其心可诛!”
他直接将军,把问题抛给了李世民。这番当堂对峙,让原本紧张的北伐议事,瞬间弥漫起一股政斗的火药味。
李世民端坐其上,将底下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他心中对世家的那点盘算洞若观火,也更欣赏李狂这股敢打敢冲、不留情面的锐气。北伐,需要的就是这样一把锋利的尖刀!
“够了!”李世民一声断喝,压下所有争议。他目光如电,先扫过崔仁师等人,令其噤若寒蝉,然后定格在李狂身上。
“军情紧急,刻不容缓!后勤之事,朕自会派人督办,若有胆敢延误者,定斩不饶!”他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随即,他看向李狂,沉声道:“李狂!”
“末将在!”
“朕,命你为北伐先锋,隶属于李靖麾下,遇敌可相机决断!望你不负朕望,扬我国威,让突厥蛮子见识见识,我大唐少年将军的厉害!”
“末将,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李狂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有力,眼中燃烧着炽热的战意。
侯君集脸色铁青,袖中的拳头死死攥紧。崔仁师等人则低下头,眼中寒光闪烁。
烽烟已起,利刃出鞘。北伐的巨轮,伴随着朝堂的暗流,开始缓缓启动。而李狂,这柄刚刚铸成的利剑,即将迎来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严峻的一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