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整顿都察院,我让巡查御史带着尺子去上班!(2/2)
只是苦于没有更好的管理办法。
苏白这套思路,虽然细节还需完善,但方向正合他意。
朱元璋眯着眼,手指敲着龙椅扶手。
“你这法子,有点意思。是得让那些当官的有点实实在在的怕惧,不能光靠着咱杀几个人吓唬。”
“行,咱准了!”
“你先在都察院内部,选北直隶和浙江两地试行看看效果。有什么难处,直接报给咱!”
有了皇帝的首肯,苏白心中大定。
他回到都察院,立刻着手安排。
选派了孙御史和钱御史分别负责北直隶和浙江的试点巡查。
并特意叮嘱他们,初期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抓住几个关键州县,查深查透,做出样板。
消息传出,朝野议论纷纷。
有人称赞苏白勇于任事。
有人暗中嘲讽他年轻气盛,不自量力。
更有人感到不安,担心这套新法会损害自身利益。
这日,吏部尚书詹徽再次偶遇苏白。
他笑容比上次更加亲切。
“苏佥宪年轻有为,锐意革新,老夫佩服。”
“只是这考评量化,牵涉甚广,标准拿捏不易。”
“若操之过急,恐适得其反,还望苏佥宪慎之。”
苏白听出他话中的告诫之意,淡然回应。
“多谢詹部堂提醒。晚辈此举,正是为了给吏部铨选提供更明晰的依据,使贤能者得彰,庸怠者难隐。”
“至于标准,可在试行中逐步完善。”
“总好过如今这般,全凭风闻印象,使得实干者寒心,钻营者得利。”
詹徽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干笑两声。
转移了话题。
苏白知道,詹徽背后代表的,是相当一部分安于现状的官员。
他们不希望现有的、充满弹性和操作空间的考评体系被打破。
但苏白更清楚,历史上大明中后期吏治的加速腐败,与这种模糊的考核方式有莫大关系。
他既然来了,又有机会,就必须尝试去改变。
他不再过多理会外界的议论。
将精力集中在推进试点工作上。
他亲自审核孙、钱二位御史拟定的巡查重点和考评清单,确保其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他也让周虎留意着地方上的反应,尤其是那些被列为重点巡查对象的州县动向。
不久,钱御史从浙江传回第一份密报。
他在核查杭州府钱塘县水利账目时,发现去岁修缮堤坝的款项支出存在明显疑点。
账目记载的石料数量和雇佣民夫工钱,远高于实际勘查和访询所得。
而县令对此支支吾吾,试图以物料涨价、民夫工食费等理由搪塞。
苏白接到密报,立刻意识到这是个突破口。
他指示钱御史,不必打草惊蛇,继续深挖。
同时暗中查访该县令与上级、乃至京中哪些官员有密切往来。
他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县令,而是可能隐藏在后面的保护伞和利益链条。
与此同时,北直隶的孙御史也传来消息。
他在核查顺天府宛平县刑名卷宗时,发现数起判决明显偏袒当地豪强。
苦主屡次上诉无门。
而该县典吏,与京中某位勋贵府上的管事交往甚密。
试点工作刚刚开始,就已经触及到了地方吏治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