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雪月大明 > 第4章 秋闱风波

第4章 秋闱风波(1/2)

目录

第四章秋闱风波

秋闱的号舍如同棋局,每一张试卷都是无声的战场。

赵五笔下的墨迹不仅关乎前程,更牵动着州郡官场的暗流。

郑三郎的阴谋如影随形,而柳别驾的期许与柳小姐的目光,则成了他笔下千钧之力。

秋闱当日,黎明前的黑暗浓重如墨。贡院门前两盏巨大的灯笼在秋风中摇曳,将朱漆大门上的铜钉映得森然发亮。各地士子早已聚在门外,黑压压一片,无人喧哗,只有整理衣冠的窸窣声和压抑的轻咳。空气里弥漫着墨锭、宣纸的特有气味,更掺杂着一种无形的、令人心悸的紧张。

赵五站在人群中,一身半旧的青衫洗得发白,却也熨帖平整。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努力平复有些加速的心跳。今日这场考试,将决定他能否获得通往长安、参与省试的“解状”,可谓真正的鲤鱼跳龙门。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袖中那支已被掌心焐得温热的秃笔,这是他现在唯一的、也是最可靠的武器。

“寅时正刻到!诸生依序验身入场!”贡院大门轰然洞开,身着皂隶公服的书吏们鱼贯而出,唱名声冰冷而刻板。

搜检极其严格,从头巾到鞋袜,从考篮里的每块饼饵到砚台中的存墨,皆不放过。赵五坦然接受检查,目光却瞥见不远处,郑三郎正与几个华服子弟交换着眼色,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他心中警铃微作,但面色不变,只是更加留神。

号舍狭小阴暗,仅容一人转身。赵五找到自己的“玄字柒拾叁号”,将笔墨纸砚一一安置妥当。天色微明,试卷下发。首场考经义,题目出自《春秋》,颇为刁钻。赵五凝神静思,将前世积累的析理能力与今世苦读的经学知识融会贯通,腹稿渐成后,方才落笔。他力求观点稳妥,论证缜密,字迹则采用端庄圆润的文征明小楷,一丝不苟。

午后考诗赋,以“秋日边塞”为题。这并非赵五强项,但他避开了堆砌典故的俗套,转而描绘塞外秋风、孤城落日,于苍凉景象中寄托对国事的关切,语言质朴却意境开阔。书写时,他则稍放开手脚,笔端自然流露出几分行书的流畅气韵。

一切似乎顺利。然而,次日考策论,风波骤起。

策论题目是《论漕运之利与弊》。这正是赵五精心准备过的时务。他结合前世所知的水利管理与物流成本概念,提出“清淤固堤”以保运河畅通、“设仓转输”以减民夫劳累等几条切实建议,自觉思路清晰。正当他文思泉涌,即将写完之际,忽觉鼻端掠过一丝极淡的、若有若无的异香。随即,他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笔下不由一顿。

不对劲。他猛地警醒,屏住呼吸,迅速用衣袖掩住口鼻。目光锐利地扫过狭小的号舍,最终落在墙角一个不起眼的通风孔处。那异香,正是从那里丝丝缕缕渗入!他立刻意识到,这恐怕是郑三郎的伎俩,意图扰乱他心神,令他在最后的紧要关头功亏一篑。

怒火瞬间涌上,但更多的是冰冷的理智。他迅速从水囊中倒出少许清水拍在额角,强行驱散那阵眩晕。试卷上的字迹虽未乱,但时间已所剩无几。他深吸一口不再有异味的空气,笔尖重新蘸满浓墨,力透纸背,将最后一段论述一气呵成。收笔的刹那,钟声敲响,示意收卷。

赵五放下笔,指尖微微发颤,不仅是因疲惫,更是因后怕与愤怒。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邻舍的郑三郎,只见对方脸上掠过一丝未能得逞的懊恼与诧异。

三场已毕,只待放榜。士子们聚在贡院外的茶馆酒肆,或志得意满,或忧心忡忡,议论纷纷。赵五却避开人群,独自回到租赁的小屋。他需要冷静,需要复盘。郑三郎的卑劣手段,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这科举之路的险恶。这不仅是才学的比拼,更是人心与势力的较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