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秋闱风波(2/2)
数日后,秋闱放榜。贡院外的照壁前,人山人海。赵五挤在人群中,目光急切地扫过那张决定无数人命运的黄纸。从后往前,一个个名字看过去,心渐渐悬起。终于,在榜单前茅的位置,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赵五!名次远高于府试,位列乙等第九!这意味着,他稳稳地获得了参加明年春天长安省试的资格!
一股热流涌遍全身,几乎让他眼眶发热。多年的压抑、两世的期盼,在这一刻得到了初步的释放。周围落榜者的叹息、上榜者的欢呼,似乎都变得遥远。他深深吸了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路,还很长。
“恭喜赵贤弟!”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赵五回头,见是州学中那位曾与他切磋、后又因嫉妒而疏远的李韬。此刻,李韬脸上笑容复杂,拱手道:“贤弟高中,实至名归。只是……唉,为兄惭愧,名落孙山了。”话语中带着真诚的失落,也有一丝释然,似乎放下了之前的成见。
赵五还礼,并未多言,只道:“李兄言重,机缘而已。”
就在这时,一名身着体面仆役服装的中年人走到赵五面前,恭敬行礼:“可是赵五郎君?我家老爷有请,车驾已在那边等候。”赵五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辆朴素却透着威严的马车停在街角。他认得,那是别驾府的马车。
心中了然。他整理了一下衣冠,随仆役走去。马车帘掀起,露出柳别驾沉稳而含笑的面容。这位州郡大员,此次亦是秋闱的监试官之一。
“学生赵五,拜见柳公。”赵五在车前行礼。
柳别驾虚扶一下,目光中满是赞赏:“五郎不必多礼。上车吧,老夫送你一程。”这无疑是极大的荣宠。赵五登上马车,车内空间宽敞,陈设雅致,熏着淡淡的檀香。
“你的试卷,老夫特意调阅了。”柳别驾开门见山,语气平和,“经义扎实,诗赋别有新意。尤其是那篇《论漕运之利与弊》,所言‘设仓转输’,切中时弊,颇具可行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在最后时刻,心志未乱,笔力愈坚。看来,你不止笔墨功夫了得,心性亦非常人可比。”
赵五心中一震,明白柳别驾或许已察觉到考场内的风波。他谦逊道:“柳公过奖,学生只是尽力而为,不敢有负期望。”
柳别驾颔首,不再深究,转而谈起长安风物、省试规矩,以及朝中一些清流官员的学术喜好,言语间多有提点之意。马车行至赵五住处附近停下,柳别驾临别时,看似随意地说了一句:“小女近日临帖,偶得数幅,自觉有所进益。五郎若有暇,可来府中指点一二。”
赵五心中明了,这已不仅是长辈对后学的赏识,更包含了某种默许与期待。他郑重应下:“柳公厚爱,学生感激不尽,择日定当拜访。”
回到冷清的小屋,赵五看着窗外渐起的暮色,心潮难平。秋闱的成功,如同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然而,门后的道路,必将伴随着更耀眼的光芒、更复杂的漩涡、更险恶的风浪。郑三郎之流不会罢休,柳别驾的期许是动力也是压力,而那位柳小姐的情愫,更添了一重温暖的牵绊。
他铺开纸,研好墨。笔尖悬于纸上,却迟迟未落。这一次,他不再是为生存而赌,而是为在这大唐盛世,真正写下属于“赵五”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运筹。夜色渐浓,他的眼神却愈发明亮。
(第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