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兰台秘卷(2/2)
(秘书省藏书管理严格,但唐代中后期也存在图书流失或内部人员私下记录的情况。)
赵五不动声色地将残卷小心藏入怀中,准备继续翻阅其他卷册,试图找到更多线索。就在这时,阁外传来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一声轻咳。一名身着深绿色官袍、面容严肃的中年官员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名书吏。此人目光扫过书架前的赵五,眉头微蹙。
李泌见状,立刻上前,拱手道:“徐秘书郎。这位是冯翊县尉赵五,奉李大人之命,前来查阅漕渠旧档,以佐实务。”他语气恭敬,点明了赵五的来历和目的。
那位徐秘书郎打量了赵五几眼,面色稍霁,但语气仍带着几分属官特有的谨慎:“原是李校书引荐。赵县尉勤于王事,自是好事。然兰台重地,卷帙浩繁,查阅之时,还望谨守规仪,勿要错置了典籍。”话语中提醒的意味甚浓。
“下官明白,定当小心,不敢有违省规。”赵五连忙躬身应道。
徐秘书郎不再多言,领着书吏自去另一区域巡查。李泌对赵五递过一个安抚的眼神,示意他继续。
经此一事,赵五翻阅更加谨慎,但心中疑云更甚。这秘书省看似一潭静水,实则暗流涌动。各级官员态度微妙,既有李泌这般看似超然实则有意引路之人,也有徐秘书郎这等循规蹈矩、不欲多事之员。那份关于郑家的残卷,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已悄然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他在藏书阁又逗留了近一个时辰,仔细查阅了其他一些关于漕运的公开档案,虽未再发现如那残卷般直接的证据,但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记录,对郑家势力在漕运体系中的渗透程度和手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郑家不仅把持关键职位,更通过复杂的利益输送,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牵涉到户部、转运司乃至地方州府的诸多官员。
离开秘书省时,已近正午。李泌送他至门口,临别前,看似随意地低语了一句:“水有源,木有根。欲浚其流,先固其本。赵县尉今日所见,不过冰山一角,然根基动摇,其上的楼阁又能稳固几时?”
赵五心中凛然,深深一揖:“多谢李校书指点迷津。五必谨记于心。”
回到崇仁坊宅院,赵五立刻将今日所见,尤其是那份残卷的内容,详细告知了柳蓁蓁。柳蓁蓁听罢,神色凝重:“此事非同小可。这份残卷若为真,便是直指郑家命门的利刃。然其来源不明,真假难辨,贸然使用,恐反遭其噬。李长源(李泌)此举,深意难测。”
“我亦作此想。”赵五沉吟道,“然此物既现,便是契机。接下来,需双管齐下。一面,要设法验证此卷真伪,并顺着‘洛口仓’、‘暗股’这些线索暗中查探;另一面,我们在明面上,仍要依循漕运新策之事,稳扎稳打,争取更多支持,以阳谋对阴谋。”
柳蓁蓁点头赞同:“正该如此。京城之内,风云变幻,一步也错不得。”
窗外,长安城的喧嚣隐约传来。赵五握紧了袖中那份抄录了关键信息的纸笺,深知自己已踏入一个更为复杂险峻的局中。秘书省之行,不仅让他触及了郑家更深层的隐秘,也让他感受到了朝堂之上不同势力之间的微妙平衡与暗斗。
前路漫漫,他需以手中的笔,心中的尺,在这盛唐的棋局上,谨慎落下每一步。
(第十九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