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杀阵(1/2)
第七十一章杀阵
元载离去后,偏厅内重归死寂。赵五缓缓直起身,冰冷的空气吸入肺腑,却压不住心头翻涌的惊涛骇浪。元载的威逼利诱、那神秘笔迹背后的杀机、以及被牢牢攥在手中的幼子性命,如同三道绞索,将他紧紧缠绕。
但他没有时间恐惧或彷徨。他走到案几前,目光落在那些绢帛残片和元载留下的一叠文书上。文书是元载提供的,罗列了十数位朝中可能与高力士有牵连、且以书法闻名的官员名单及他们的职务变迁、人际往来摘要。其中不乏清流领袖、翰林学士、甚至宗室亲王的名字。
这是一份死亡名单。元载要他做的,是从这些人的笔迹风格和仕途起伏中,找出最符合残片书写者特征的目标,为其罗织罪名,提供“铁证”。
赵五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寒意,将全部心神投入到眼前的字迹和文书之中。他知道,这既是一场致命的考验,也可能是一次绝地反击的机会。他必须极其谨慎地走好每一步。
他先拿起一枚残片,屏息凝神,仔细审视。这笔法雄健峻拔,却又在转折处暗藏机锋,绝非寻常馆阁体可比。他伸出食指,凌空沿着字的笔画缓缓勾勒,感受着书写者运笔的节奏与力道。
“竖钩如刀,撇捺带风…这是得了欧阳询《九成宫》的骨,却又融入了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润,更奇的是…”他的目光凝在几个字的收笔处,“…这细微的波磔磔,分明带有章草的笔意,使转之间,隐有索靖《月仪帖》的古拙之气…”
他越是深入分析,心中越是惊骇。能将这数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如此独特而强大的个人风格,此人的书法造诣,已臻化境,绝非等闲之辈!放眼当朝,能有此功力者,屈指可数。
他拿起元载提供的名单,一个个名字看下去:太子宾客李邕李北海?其书风雄浑开阔,有“书中仙手”之称,但似乎过于外放,少了几分残片上那股内敛的诡谲之气。秘书监贺知章?其草隶虽佳,但多以狂放不羁见长,与这严谨中藏锋的楷书相去甚远。礼部侍郎潘师正?书风秀雅,却失之柔媚…
他的手指在一个名字上停住了——颜真卿。
颜清臣!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开创“颜体”,名动天下。更重要的是,其兄颜杲卿刚在常山力抗叛军,城破殉国,满门忠烈。颜真卿本人亦在平原太守任上起兵抗贼,如今虽被召入朝,任工部尚书,却因刚直敢言,与李辅国、元载等权贵多有龃龉龃龉。
无论是书法风格、政治立场,还是个人遭遇,颜真卿似乎都隐隐与残片上的笔迹和那“郁勃不平之气”有所契合…
赵五的心猛地一沉。若元载的目标是颜真卿…那将是一场针对朝堂清流支柱的毁灭性打击!其后果不堪设想!
但他很快又否定了这个猜测。颜真卿的书风虽雄强,但更偏于正面磅礴,正气凛然,与残片上那隐隐透出的幽暗诡谲之感,仍有微妙差别。
他继续往下看,目光扫过几个名气稍逊的名字,最终停留在名单末尾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位置:检校工部郎中,李泌。
李泌?李长源?那位曾在秘书省与他有过一面之缘、气质超凡脱俗的奇士?他竟也在名单之上?
赵五的眉头紧紧蹙起。李泌虽官阶不高,但以谋略和神怪之道深得肃宗信任,常出入禁中,参预机要。其人行踪飘忽,思想深邃,书法却极少流传于世。元载将其列入名单,是确有怀疑,还是故布疑阵?
他努力回忆李泌在秘书省与他交谈时,随手写下的那几个字。当时未觉异常,此刻回想,其笔法似乎…飘逸空灵,带着一股道家的出尘之意,与残片上的沉郁顿挫、暗藏锋芒,风格迥异。
似乎…也不是他。
那么,究竟是谁?赵五的目光再次回到残片上,反复揣摩。忽然,他注意到几个字的偏旁部首的处理方式,有一种极其独特的习惯性顿挫,尤其是在书写“之”、“道”、“天”等带有弯钩的字时,那种向内收敛再猛然弹出的力道…
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如同电光石火般劈入他的脑海!
徐浩!徐季海!
现任吏部侍郎,以文章书法深得玄宗、肃宗两朝赏识,其书师法二王,却自成一格,笔力沉雄,尤精楷法,有“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誉!更重要的是,徐浩曾与高力士过从甚密!高力士许多碑文墓志,皆由徐浩撰文并书丹!若论谁最有可能为高力士书写这些谶纬密文,徐浩的嫌疑极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