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雪月大明 > 第251章 降众安业

第251章 降众安业(1/1)

目录

第二百五十一章降众安业

灵州西郊的吐蕃聚居地,晨雾里飘着青稞饼的香气。赵江月刚走到村口,就听见争执声——几个吐蕃青年正围着汉族农户,手里攥着断了的农具,脸色涨红:“这犁头刚用三天就断,定是你们故意给坏的!”农户急得直跺脚:“这是新造的农具,哪能故意给坏的?许是你们用得太急了!”

阿古拉匆匆赶来,拦住双方:“都别吵!赵王派赵校尉来,就是为了帮咱们解决问题,不是让你们闹矛盾的!”他转头对赵江月躬身,“赵校尉,这几日吐蕃弟兄学种汉地庄稼,总用不惯新农具,昨天断了两把犁,今天又断了一把,他们以为是农户克扣好货。”

赵江月蹲下身,捡起断犁头查看——木柄接口处没钉牢,确实是打造时的疏漏。他对农户道:“苏大人的农具坊就在东边,我让人给你们换十把新犁,再派个铁匠来,教吐蕃弟兄怎么修农具,省得再出岔子。”又转向吐蕃青年,“种庄稼急不得,明天让汉族老农学种青稞,你们学种粟米,互相教着来,哪有学不会的?”

青年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个叫论布的吐蕃人挠了挠头:“之前听老人说汉人和咱们合不来,没想到赵校尉还帮咱们换犁……是我们错了。”

赵江月笑着递过一袋新粮种:“往后咱们住一个村,吃一口锅里的饭,就是一家人了。柳大夫的医棚今天会来,给老人孩子看病,还教大家煮预防风寒的汤药,你们也去看看。”

晌午时分,柳萱带着医女赶到。吐蕃老妇们抱着孩子围上来,起初还带着防备,见柳萱给孩子诊脉时动作轻柔,还递上甜甜的药糖,渐渐放下戒心。一个老妇捧着晒干的雪莲,塞给柳萱:“这是雪山上来的,能治咳嗽,你拿着。”

柳萱接过雪莲,笑着道谢:“我教你们用雪莲煮茶,冬天喝着暖和,还能治咳嗽。”医女们趁机拿出草药图谱,教吐蕃人认识汉地草药,汉族农户也凑过来听,村口的空地上,渐渐没了民族的隔阂,只剩热闹的交流声。

与此同时,萨琳娜的影卫在恒州查获了旧党残余的密信。摄政王府里,她将密信递给赵正:“是前张邦昌的幕僚王敬之,躲在恒州乡下,联络了几个退役的禁军,想趁秋收后百姓囤粮时,散布‘新政要加税’的谣言,煽动百姓闹事。”

赵正展开密信,墨迹里还沾着麦糠,显然是在农户家里写的。他对慕容芷道:“你带五百轻骑去恒州,别惊动百姓,悄悄把王敬之等人抓回来,审清楚还有没有同伙。记住,别伤了无辜农户。”

慕容芷领命出发,当晚就抵达恒州。影卫早已摸清王敬之的藏身处——一间破旧的磨坊。她让人围了磨坊,自己上前喊话:“王敬之,你煽动百姓闹事,已是死罪,若乖乖出来,还能留你家人一命!”

磨坊里沉默片刻,门忽然打开,王敬之举着刀冲出来,却被早有准备的士兵按在地上。搜出的账本里,记着他给旧党残余的银两,足有五千两——都是之前搜刮百姓的民脂民膏。

次日,恒州百姓听说王敬之被抓,纷纷拍手称快。苏琬琬趁机在恒州张贴告示,写明“新政三年不加税”,还把王敬之的赃银分给贫苦农户,百姓们更信新政,不少人主动去农具坊帮忙打造农具,说“要跟着摄政王好好过日子”。

傍晚,赵江月从灵州赶回长安,手里捧着吐蕃聚居地的安置册:“父亲,吐蕃弟兄们学会了种粟米,汉族农户也学种青稞,柳姨还教他们用雪莲和汉地草药配药,大家都说往后要一起开荒,多打粮食。”

赵正接过册子,见上面记着每户的人口、田地、农具数量,连吐蕃青年论布主动报名加入范阳军辅营的事都写得清楚,眼底露出笑意:“江月,你如今能把降众安置的事办得这么妥帖,已是能独当一面了。”

这时,内侍匆匆来报:“摄政王,太后请您去西苑,说有要事商议。”赵江月跟着赵正往西苑走,心里隐约猜到——太后找父亲,怕是和唐室的未来有关。

西苑偏殿里,少帝坐在龙椅上,太后站在一旁,神色凝重。见赵正进来,太后躬身行礼:“摄政王,如今天下安稳,百姓归心,但陛下年幼,恐难担社稷重任。老身思来想去,愿请摄政王立世子,待陛下成年后,若能理政,再还政于唐室;若不能,便让世子继承大统,护天下百姓安稳。”

赵正愣住了,他没料到太后会主动提出立世子。少帝也开口:“赵王,朕知道自己没本事,只要能让百姓过得好,朕愿意让贤。”

赵江月站在身后,心跳骤然加快——他知道,这不仅是唐室的托付,更是天下民心的选择。而父亲接下来的决定,将彻底改变这片土地的未来。

(第二百五十一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