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隔离舱内誓言和信任交织(1/2)
隔离舱内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所有温度,只剩下生命监护系统规律的滴答声,如同冰冷命运倒计时的节拍。在这片压抑的寂静中,顾锦城沉重而滚烫的誓言,如同投入死水中的巨石,在金属墙壁间碰撞、回响,激起无形的涟漪。这誓言,没有半分浪漫的矫饰,它是一个从尸山血海、从战友陨灭的废墟中爬出来的战士,在理智即将被体内狂暴的深渊吞噬前,所能抓住并押上全部尊严、荣誉与未来的唯一筹码。他的眼神灼热,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恳求,紧紧锁住舱内唯一能让他感受到“真实”的存在。
宋墨涵停止了无意识敲击控制台边缘的动作,那原本是她思考复杂数据时的习惯性节律。她的指尖还残留着刚才记录他生命体征数据时的微凉。她缓缓转过身,清澈的眼眸——那双平日只映照着微观神经元放电、冰冷基因序列和浩瀚宇宙物理规律的窗口——此刻正前所未有地、专注地解析着眼前这个极度复杂的“生命体样本”。他的眼神,像极了她在星图模拟中见过的、历经超新星爆发后残存的星核,外壳布满了裂痕,内部却依旧燃烧着不屈的、近乎恒星般的光芒。那份决绝的坦荡和毫无保留的信赖,如同一道高能粒子流,瞬间穿透了她用理性、逻辑和数十年学术训练构筑起的层层内心防御,精准地命中了最深处那片连她自己都很少触及的、属于“人”的柔软地带。
“我听到了。”她的声音依旧平稳,是那种长期在无菌实验室和精密仪器前培养出的冷静声线。但细听之下,仿佛覆盖着万年冰川的深海中涌动的暖流,多了一丝难以捕捉的、属于“宋墨涵”这个个体而非“宋博士”的温润。“你的誓言,我收下了。”
她没有轻言“相信”,因为“相信”过于主观,缺乏实证基础;她也未直接“接受”,因为“接受”意味着全盘承担,而她需要评估风险与收益。她选择了“收下”。这两个字,是她基于自身逻辑体系能给出的最郑重的回应。它意味着她清晰地认知到了这份承诺背后所承载的、属于一个顶尖星际战士的全部重量,意味着她将这份以军人荣誉和未来为底押的非典型“契约”,正式纳入了自己原本清晰、有序的人生轨迹的考量范畴。这是一种基于平等地位的认可,冷静,却重若千钧,甚至比一句感性的“我相信你”更让顾锦城感到踏实。
顾锦城紧绷如超负荷弓弦的神经,因她这句话而微不可察地松弛了一丝。冷汗浸湿了他的额发,贴在苍白的皮肤上,更显脆弱。但他依旧深深凝视着她,仿佛她是这片由记忆碎片和神经痛楚构成的混沌之海中,唯一可见且稳定的灯塔。他亟待从她眼中、从她冷静的存在里,汲取更多对抗内部毁灭性风暴的力量。
“那么,”他的嗓音因虚弱、疼痛和极度的紧张而更加沙哑,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几乎能灼伤人的恳切,“你的答案?”他需要一个锚点,一个确定的坐标,来对抗脑海中不断嘶吼的混乱。
宋墨涵没有立刻回答。她轻轻抽回被他握得有些发烫甚至沾满冷汗的手,这个动作不带任何排斥意味,只是她进入分析状态前的自然准备。她转身,纤长的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舞动,重新调出之前他神经剧痛发作时的实时脑波图谱与生理指标记录。屏幕上,那原本如狂暴磁星风暴般剧烈震荡、濒临崩溃的曲线,在她介入后,以近乎奇迹的速度趋于平缓,尤其是代表高阶认知、专注度与潜在意识整合能力的Gaa波段,呈现出显着且稳定的同步化现象,与他握住她手的时间点完美契合。
“答案,建立在客观数据和当前局势的必要性之上。”她指着屏幕上清晰得不容置疑的对比图,语气恢复了专业医生的冷静与条理,仿佛在陈述一项重要的实验发现,“顾锦城,你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我的存在,是目前观测到的唯一能有效锚定你混乱精神图景的‘外部稳定点’。这不是主观臆断或心理安慰,是经过高精度仪器记录、可重复验证的客观事实。高将军的提议,尽管其方式……近乎‘捆绑’,甚至可以说,粗暴地侵犯了个体选择的自主权与尊严,”她在这里微微停顿,眉头几不可见地蹙了一下,显示了她对这种方式的不认同,“但其核心目的——为你构建一个稳定、合法且受保护的长期治疗与观察环境,确实精准地指向了你当前最危急、最特殊的医疗需求。从纯医疗逻辑出发,这是目前的最优解。”
她再次转向他,目光中既有理性的审视,也掺杂着无法忽视的人道关怀,以及一种研究员面对罕见现象时本能的好奇:“我必须承认,沈老师的担忧完全合理,甚至可预见。这对我个人而言,是一场无法精准预估风险的豪赌。我的学术自由、我的个人空间、我的独立研究身份、乃至我未来的所有职业与生活规划,都将因此被彻底重塑,被打上‘军方深度关联’的烙印,这与我最初设定的纯粹科研路径背道而驰。”她坦诚地剖析着利弊,语气平静得像在分析数据,“但,我首先是一名医生,一名致力于探索生命与神经终极奥秘的研究者。如果此刻因为畏惧未知的风险,而放弃这个目前看来唯一有效的干预方案,导致你的精神图景不可逆地崩塌,或宝贵的科研机会流失,我不仅违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竭尽全力采取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的承诺,也背叛了自己投身科研,探寻真理的初心。”
她走到观察窗边,目光投向窗外基地冰冷、重复、充满秩序感的金属廊道,看着那些行色匆匆、身着统一制服、表情严肃的身影。“更重要的是,顾锦城,你的存在本身,你大脑所经历的一切,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活体的科研命题。你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模式、你的意识自我修复轨迹、尤其是你我之间这种……难以用现有神经生物学或心理学理论完全解释的生物节律共鸣现象,”她斟酌着用词,“它直接指向了人类意识交互、甚至是超越常规感官的信息传递的未知领域。留在你身边,固然是履行医生的职责,是对一个身处绝境个体的救助,但同样,也是我触及这片前沿谜题,可能改写现有认知的一次宝贵机遇。”她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科研追求摆在台面,这份近乎冷酷的坦诚,反而让她的决定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剥离了不必要的悲情与牺牲感,更像是一场基于共同利益的、清醒的“合作”。
顾锦城沉默地倾听着,他破碎的记忆和混乱的思绪努力跟随着她清晰的逻辑链条。他完全理解了她的决定基础。她的同意,并非源于瞬间萌发的情感,或是单纯的同情,而是基于医疗责任、前沿科研探索的驱动,以及对他所处绝境的人道主义援手,三者交织下的理性选择。这基础或许听起来更为冰冷,不涉及风花雪月,但在他看来,却比一时冲动或纯粹怜悯更为坚固,更经得起未来必然伴随的风雨与考验。他需要的是稳定,是理解,是能与他并肩面对黑暗的同伴,而非一个需要他保护的易碎品。
“我明白了。”他低沉回应,声音里带着一丝如释重负,以及更深层次的尊重,“即便如此,我依然感激。为你的理性,也为你的……勇敢。”他顿了顿,补充道,“以及坦诚。”
就在这时,隔离舱的门无声滑开,精准地打破了两人之间刚刚建立的、脆弱的平衡与理解。进来的是林皓轩,他脸上带着混合着兴奋(可能源于某个医疗发现)与凝重(显然源于接下来的事)的复杂表情,身后跟着一位身着笔挺军官常服的中年男子。
来人肩章上的上校衔熠熠生辉,面容冷峻如历经风霜的花岗岩,一双眼睛锐利如高空侦察鹰,仿佛能穿透一切血肉与伪装,直抵灵魂深处的秘密。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带来一股无形的、属于军情系统的、带着铁锈与机密文件气味的压迫感。他的目光扫过舱内,如同最精密的探测器在进行环境评估。
“顾少校,宋博士!”林皓轩语速略快,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这位是军事情报分析局的周昀上校。他有关于袭击‘星火’基地残部的未知势力及最新调查进展需要与顾少校同步,同时……”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宋墨涵,带着些许歉意,“也需要向宋博士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并传达相关指示。”
周昀上校上前一步,动作标准、利落,带着军人特有的刻板与效率。他的目光先是像最精密的扫描仪一样掠过顾锦城,迅速评估着他的生理状态和精神稳定度,那眼神不像是在看一个活生生的人,更像是在审视一件重要的、受损的军事资产。随后,这审视的目光便毫无过度地、牢牢锁定在宋墨涵身上,探究的意味赤裸而毫不掩饰。
“宋墨涵博士?”他的声音如同他的外表一样,冷硬而缺乏温度,像金属摩擦,“根据高远征将军的直接指令,以及《星际安全特别条例》第三章第十七条之规定,在正式确认你与顾锦城少校的……绑定关系之前,我需要对你进行最高级别的背景复审与安全评估,并向你明确告知作为此特殊身份必须遵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保密条款与行为规范。”他的用词精准而冷酷,“绑定关系”这个词,彻底剥去了这件事可能存在的任何温情面纱。
气氛瞬间降至冰点,仿佛连监护仪的滴答声都被冻结了。周昀的出现和他公事公办、不带丝毫感情的言辞,像一块骤然投入刚刚有些许暖意的水面的寒冰,瞬间将依靠誓言和理性构建起的脆弱平衡打破,将冷酷的现实、坚不可摧的体制规则以及潜在的危险,赤裸裸地、不容回避地摊开在他们面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