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学习生物学(2/2)
张去益首先需要理解这种闻所未闻的“能量频率共振”和“时空锚点”到底是什么,这迫使他的大脑必须跳出固有的知识框架,在系统的引导下,构建起一套全新的认知模型。
而且,系统往往不会孤立地给出一个技术。
在给出某个基因靶点的编辑方案时,会同时关联到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代谢状态、乃至个体整体的能量场微变化。
张去益需要在理解这个靶点之余,快速学习和消化与之相关的庞大知识网络,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关于“生命延续”的、系统性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这就像是给他一张世界地图的碎片,他需要一边接收碎片,一边在脑海中拼凑出整个世界的面貌。
而且系统提供的是普适性的、理论上的解决方案。
但要将它应用到蓝星人类身上,还需要考虑个体差异、蓝星环境因素、以及现有工业基础能否支持生产。
例如,系统可能给出一种名为“活性纳米修复机器人”的概念,张去益就需要根据蓝星的材料学和纳米技术水平,“反推”出能够实现类似功能、但基于现有技术条件可以设计和制造的替代方案。
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他将高阶理论“降维”应用的能力。
除了明面的理论知识,复刻过程中还有一种更玄妙的“隐性知识”传递——一种对生命能量的直觉感知,对微观世界运行的某种“手感”,对复杂生物系统干预时那种“恰到好处”的时机把握。
这些无法用言语精确描述的经验和直觉,也随着信息流,潜移默化地烙印在他的意识深处。
因此,在韩俞中校看来,张去益可能只是坐在那里“发呆”或者“浏览资料”,但实际上,他的大脑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高强度的学习、重构和创造。
每一次从系统中复刻技术,都是一次对他知识体系的暴力扩容和认知维度的强行拉升。
…
韩俞中校的办事效率很高。
三个多小时后。
当韩俞中校带着一帮人将一摞摞摞厚厚的生物学前沿论文和专着回到地下室时,她看到张去益依然坐在主控台前,们乎几个小时都没动过。
韩俞见怪不怪。没有打扰,轻轻让人将资料放在资料室内,带人退了出去。
她见过这种情况无数次。
一旦张去益陷入思考状态中,有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她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天才的大脑会如此不同!
如果是她,别说在大脑中推理,就是记住一些平常的资料也常常忘了。
只能说,这就是天才与众人的区别。
她并不知道,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张去益的意识已经在系统的知识海洋中完成了一次深潜。那些对普通科研人员来说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理清的理论瓶颈和技术路径,已在张去益的脑海中构筑起清晰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