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见陈院士(1/2)
蓝星当前的纳米生物技术还处于最初的原始阶段。
如果以系统的生物技术标准来看的话,那几乎还没达到初始的阶段。
而基因编辑技术虽然很多国家都没有研究机构,但真正能应用于临床几乎没有。
生命基因的编辑技术与生物纳米技术二者相辅相成,要想提高蓝星人类的生命品质,二者缺一不可。
二者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技术。
基因技术告诉系统“做什么”(编辑哪个基因,表达多少蛋白)。
纳米技术负责“怎么做”和“效果如何”(安全送达、搭建结构、实时反馈)。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能够读取、解读、编辑并最终重塑生命过程的完整技术闭环,将生物医学从传统的“宏观治疗”带入了“微观编程”的新时代。
这正是其革命性的核心所在。
…
张去益打算以这两项生物技术为突破口,将蓝星的生命医学引入快车道。
张去益深知,要将这两项足以重塑人类生命图景的技术快速、稳妥地引入蓝星,并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仅凭远安研究所的研发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毕竟远安研究所还没有涉及生物技术研究这个方向,从头开始并不是他所希望的。
他需要一个根基深厚、学术严谨、且能最快获得国家层面支持与信任的合作伙伴。
他的目光,投向了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的殿堂——清大生命科学研究所。
他没有通过繁琐的官方渠道,而是直接联系了清大生命研究所的创始人兼名誉院长,同时也是科学院资深院士的陈景德老先生。
陈老已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是泰斗级人物,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前沿科技的巨大热情而闻名。
一次高度保密的会面,在清大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房内进行。
张去益没有携带任何复杂的资料,只是带着他那份已然超越时代的知识储备和一份简明的技术路线图。
“陈老,”张去益态度恭敬,但言辞直指核心,“我希望能与清大生命研究所进行最深度的合作,共同开启一个‘微观编程生命’的新时代。”
他开门见山。
陈院士对张去益很感兴趣。
他对在科学研究上做出贡献的年轻人一向爱护有加。
但是,据他所知,张去益的研究方向和他研究的方向毫不相干。
现在,陈景德院士看着眼前这位声名如日中天、却突然造访并提出要跨界合作的年轻人,心中确实充满了诧异与不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