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见陈院士(2/2)
他抚着茶杯,目光透过老花镜片,仔细地打量着张去益。
“这小子……不是搞核聚变、人工智能和那些打仗的大家伙的吗?怎么突然对生命科学,而且还是最前沿的基因和纳米领域,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
陈老心中暗自思忖。据他所知,张去益的学术背景和过往的所有成就,都集中在物理、能源、信息科学和工程领域。生命科学,尤其是需要深厚生物学、化学和医学积累的基因与纳米技术,与他的老本行可谓是隔行如隔山。
“莫非是少年得志,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凭借自己在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就能轻易攻克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科学堡垒?”一丝担忧在陈老心中升起。他见过太多天才在某个领域登峰造极后,便自信能驾驭一切,最终却在陌生的领域折戟沉沙。科学,需要的是敬畏与专注。
“还是说……他掌握了某些我们尚不知晓的、通用的‘方法论’或‘底层工具’,能够横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学科?”这个念头让陈老的心跳微微加速。他想起了元月一日战争中那些无法用现有科学解释的技术,那种对整个物理学和工程学体系的颠覆。如果张去益将那种级别的“新思维”带入生命科学……
想到这里,陈景德院士收敛了心中的轻视与疑惑,神情变得无比严肃和认真。他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地盯着张去益:
“去益,我不是怀疑你的能力。你的成就,足以让任何一个老头子汗颜。”他先肯定了张去益,随即话锋一转,“但是,生命科学,尤其是基因和纳米尺度上的操作,其复杂性和伦理风险,远超制造一艘航母或者一套防御系统。这里的一个失误,可能不是机器的损毁,而是无法挽回的生命代价,甚至可能引发整个物种层面的伦理危机。”
他顿了顿,语气沉重地问道:“告诉我,你为何突然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你又凭什么认为,你能在这个与你过去研究方向截然不同的领域,带来你所说的……‘新时代’?”
陈老的问题直指核心,他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合作提议,而是一个足以让他信服的理由,一个能够解释这种巨大跨界行为的逻辑。
…
张去益并没有因为陈老的质疑而流露出任何不满。
他深知跨界作业本就是大忌,尤其是在严谨的生命科学领域,任何一位负责任的学者都会抱有同样的审慎态度。
他也没天真到以为仅凭自己的名头就能让对方无条件信服。
归根结底,要想与清大生命科学研究所这样的学术机构合作,他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让人信服的东西。
面对陈老锐利的目光,张去益表现得十分低调和谦逊。他微微欠身,用一种平和而诚恳的语气解释道:
“陈老,您说得对,隔行如隔山。不瞒您说,我从小就对生物学和医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大学选报专业,主要精力放在了其他方向。”他巧妙地避开了具体“机缘”的解释,“但这些年来,我从未停止对生物技术,特别是生命医学前沿发展的关注。近两年,随着一些……个人条件的成熟,我也投入了更多时间进行了一些深入的研究。”
他顿了顿,用了一个既模糊又合理的说辞:“就在前几天,关于基因递送和纳米支架构建方面,我恰好有了一些新的、可能比较独特的想法,觉得或许能解决目前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所以冒昧前来,希望能与您和清大所探讨一下其可行性。”
这番话他说得可谓滴水不漏,既解释了他跨界的原因,又点明了来意,姿态放得极低。
系统是他的秘密,但做起事来,也不免让他有点小心翼翼。
万事都得找个合理的理由。
陈景德院士闻言,眼中的审视并未减少,但至少确认了一点:对方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做过功课的。
他沉吟片刻,决定先考校一下张去益的“基本功”。
“哦?有关注和研究是好事。”陈老身体向后靠了靠,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敲击着,仿佛随口问道,“那你谈谈,目前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体内基因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抛开伦理问题,只谈技术层面。”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且切中要害的问题,直接指向了基因技术临床转化的核心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