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人入局(1/2)
从宫里回来的林知夏,并没有像其他秀女一样,或焦灼不安,或兴奋难耐,她表现得异常平静。
用过午膳,她便回了自己的缀锦阁,摒退了左右,只留下贴身丫鬟含翠和鸣琴,自己则取出一卷书,斜倚在窗边的软榻上,悠闲地翻看起来。
含翠和鸣琴两个丫头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在屋里转来转去,不时地探头往外瞧。
“小姐,您怎么一点儿也不急呀?”含翠终于忍不住了,凑到林知夏身边小声道,“这都什么时候了,宫里的旨意怎么还不来?奴婢听隔壁王侍郎家的小姐,从宫里回来就病倒了呢!”
林知夏眼皮都没抬一下,翻过一页书,淡淡道:“急有什么用?难不成我们急了,圣旨就能长翅膀飞过来?”
她看的哪里是书,分明是大哥林知渊一早托人送来的,关于当今后宫人员的“内部资料”。
前世做金融分析师时养成的习惯,让她在进入任何一个“新市场”前,都必须对场内现有的“玩家”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
如今的后宫,看着风平浪静,实则早已是派系林立,暗流涌动。这些人,都是皇帝贺凌渊还是太子时,便在潜邸伺候的“老人”了。
首先是六宫之主,皇后谢晚晴。出身将门,父亲是手握重兵的定国公。她为陛下诞下了唯一的嫡女——大衍朝的嫡长公主。有军方背景,又有嫡长女傍身,皇后的地位稳如泰山。但唯一的缺憾,便是至今无子。对于一个皇后而言,这无疑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
皇后之下,便是如今后宫里风头最劲的两位妃子。
一位是德妃,刘氏。她家世尚可,父亲是正三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最重要的是,她育有大皇子,这是她安身立命的最大资本。有子嗣,有家世,让她在后宫中说话极有分量。
另一位则是珍妃,苏氏。这位可是大有来头,乃是当朝首辅大学士苏敬亭的嫡亲孙女。苏首辅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是文官集团的领袖。珍妃本人容貌绝美,极得圣宠,这“珍”字封号,便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她的软肋也同样明显——入宫多年,承宠不断,却至今无子。资料上还特地标注了一笔:德妃与珍妃素来不睦,势同水火。
林知夏的指尖轻轻敲了敲纸面。
一个有子无宠,一个有宠无子,背后分别站着监察百官的御史和权倾朝野野的首辅。这两位,是后宫权力场上的两大巨头,她们之间的斗争,几乎可以预见。
再往下,是冯妃。家世一般,育有一子,却是体弱多病,常年泡在药罐子里。因为儿子身体的原因,她本人也不得圣心,在宫中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除了这几位高位妃嫔,还有一位中低位的宠妃值得注意。
一位是张婕妤。这位是后宫里仅次于珍妃的宠妃,家世不高,全凭皇帝的宠爱在宫中立足,为人颇有些张扬。
至于更微,如今也只能在后宫底层谨小慎微地过活。
林知夏将这薄薄的几页纸翻来覆去看了几遍,一个清晰的后宫权力结构图谱,已在她脑中成型。
皇后超然物外,坐山观虎斗。德妃与珍妃两党独大,是主要的矛盾双方。张婕妤自成一派,是潜在的搅局者。冯妃、陈美人等人则是依附于各方的小角色。
而她们这批即将入宫的新人,无疑是打破这潭静水的石子。
“只只,在看什么呢?”
母亲郑氏温和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打断了林知夏的思绪。她连忙将手中的资料压在书卷下,起身相迎。
“母亲。”
“还在为宫里的事烦心?”郑氏拉着女儿坐下,慈爱地看着她。
“女儿不烦心,”林知夏笑道,“只是在想,若是有幸入宫,该如何自处罢了。”
郑氏叹了口气,握住她的手:“你是个有主意的,母亲信你。只是你要记住,这后宫里,最难测的就是圣心。昨日的恩宠,或许就是明日的催命符。你看那珍妃,看似风光无限,可一日无子,便一日坐不稳她的位子。再看德妃,虽有大皇子,可皇上对她淡淡,前朝后宫,盘根错节,一步都错不得。”
这番话,与林知夏的分析不谋而合。她点点头,正要说话,院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管家那激动得有些变调的声音响彻整个尚书府:
“圣旨到——!”
来了!
整个林府瞬间被调动起来,林柬夫妇带着林知夏和一众家仆,匆匆赶到前厅,早已布置好的香案后,跪地接旨。
这次来的,是御前总管太监李德福。他亲自捧着一卷明黄的圣旨,身后跟着几个小太监,阵仗比初选时大了数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