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人入局(2/2)
李德福清了清嗓子,那略显尖细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开始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户部尚书林柬之女林氏知夏,性资敏慧,气度娴雅,特册为从六品贵人,赐居永和宫,钦此!”
贵人!
当听到“从六品贵人”这四个字时,林柬夫妇心中悬着的大石轰然落地,取而代之的是一阵踏实的喜悦。
这个位份,不高不低,恰到好处。既体现了皇上对林家的看重,又不至于让女儿一入宫就成为众矢之的,实在是再稳妥不过了!
林知夏叩首谢恩,声音清脆:“臣女林知夏,叩谢皇上天恩。”
她心中亦是了然。
皇帝这一手,玩得漂亮。册自己为贵人,既给了父亲体面,又不至于让自己过早地卷入高位的纷争。永和宫,离皇帝的乾清宫不远不近,是个清静的好地方。
看来,那位年轻的帝王,对自己那日殿选时的表现,还算满意,且深谙制衡之道。
待圣旨宣读完毕,李德福笑呵呵地将圣旨交到林柬手中:“恭喜林大人,贺喜林大人!林贵人,三日后便可收拾妥当,由内务府派人来接入宫中了。”
林柬连忙递上一个分量十足的谢礼,满脸堆笑道:“有劳李总管亲自跑一趟,实在是林家的荣幸。”
“咱家也是奉命行事。”李德福掂了掂荷包,满意地笑道,“贵人是个有福气的,圣上对您可是印象深刻呢。往后在宫里,还望小主顺遂如意。”
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让林知夏心中一动。她上前一步,屈膝一福,声音清甜:“多谢李总管吉言,往后还需总管多多照拂。”
送李总管一行人出府时,林知夏与母亲郑氏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郑氏立刻会意,对自己身边最得力的张嬷嬷微微颔首。
张嬷嬷是郑氏的陪嫁,几十年的老人,最是机敏稳重。她不动声色地落后几步,待到了府门口,趁着林柬与李德福寒暄的功夫,悄悄凑到李德福身边,又往他袖子里塞了个小巧却沉甸的锦囊。
“公公辛苦,”张嬷嬷满脸堆笑,声音压得极低,“这是我们夫人给公公的茶钱,不成敬意。只是想问一句,往后我们家姑娘进了宫,也好知道哪些姐妹是同批的,免得失了礼数。”
李德福何等的人精,袖子里的锦囊一入手,便知其分量。他脸上的笑容愈发和煦,也不点破,只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飞快道:“宋家的姑娘是丽容华,陆家的姑娘是陆嫔,大理寺王家的姑娘是王美人,周侍郎家的姑娘是周才人……”
他一口气报出了八位新人的家世与位份,分毫不差。
张嬷嬷连连道谢,躬身退下。
送走了传旨的队伍,张嬷嬷立刻回到内堂,将打探来的消息一五一十地复述给了郑氏和林知夏。
“镇国公之女宋嘉禾,从五品丽容华。”
“大学士之孙女陆婉凝,正六品陆嫔。”
“大理寺卿之女王曦月,正七品王美人。”
“兵部侍郎庶女周玲儿,从七品周才人。”
“剩下三位,分别是国子监陈博士之女陈宝林,通政司李经历之女李宝林,以及太医院赵院判之女赵采女。”
郑氏听完,欣慰地点点头:“贵人的位份,甚好。上有丽容华和陆嫔顶着,你的福气。”
林知夏被家人们簇拥着,听着母亲的叮咛和兄长的嘱咐,脸上始终挂着得体的微笑。
只是,当她抬起头,望向那遥远的紫禁城方向时,那双美丽的眸子里,平静的湖面下,已然卷起了滔天的巨浪。
从六品贵人,这个中等偏下的起点,正是她想要的。
它足够低调,让她可以远离最初的暴风中心;又保留了足够的体面,让她不至于任人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