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东汉战神,融合韩信闯天下 > 第40章

第40章(2/2)

目录

刘玄含笑道:\"宏图伟业岂能独力完成?求贤令不仅要招揽文人,更需广纳武将、谋臣、治政之才,乃至商贾、匠人、农夫等各有所长者。即便是流民亦可收留。如今玄菟郡地广人稀,急需各方人才共同治理。本王深信,终有一日必使玄菟成为大汉最富庶繁荣之地。\"

徐荣郑重应道:\"属下明白,也坚信主公夙愿必能实现。昔日玄菟贫瘠,皆因异族屡屡侵扰劫掠。而今有玄菟王坐镇,试问谁敢来犯?扶余举国为奴的下场就摆在眼前,想必再无外族敢重蹈覆辙。\"

刘玄淡然道:\"凡事皆有余地,但必要的警惕不可松懈。\"

他又补充说:\"收容流民一事需把握分寸,否则易授人以柄。\"

\"至于其他人才,倒不必设太多门槛。\"

\"但凡有真才实学,无论出身如何,本王皆可委以重任。\"

\"或许该在玄菟开设一所讲学堂。\"

\"广邀各领域能人前来授业,培养更多专精之才。\"

\"唯有如此,玄菟才能日益强盛。\"

\"此事宜速办,不可拖延。\"

徐荣拱手应道:\"主公英明,属下即刻草拟求贤令,必不负所托。\"

刘玄微微颔首:\"有劳了。\"

待徐荣告退后,刘玄独自沉吟:\"玄菟终究地狭民寡。\"

虽疆域已为幽州之最,但汉人稀少制约发展。

数十万扶余奴仆在他看来只配为奴,难登大雅之堂。

要壮大玄菟,既需各路英才,更缺汉家子民。

然百姓安土重迁,除非战乱四起。

当今天下,唯有黄巾余孽可能造成流民迁徙。

但此事不便大张旗鼓,以免给朝廷口实。

眼下尚未到与天子决裂之时。

当务之急仍是积蓄实力,静待良机。

玄菟军力强盛,即便局势有变,刘玄也毫不畏惧。当下他正专注发展玄菟郡的根基。

重要告示吸引各方关注:徐荣和田畴历经数日精心推敲,拟定出招贤纳士的榜文。内容经刘玄首肯后正式颁布。

为解决扶余降民的语言障碍,榜文首项即招募通晓文墨之士,负责教授汉话汉书。第二则面向武林豪杰,诚邀有志之士共守边疆。第三项则为筹建中的新城招商,欢迎商贾预定商铺宅院。

消息一出,反响迥异。有人慕名而来:\"定要一睹护国英雄的英姿\";也有人嗤之以鼻:\"谁愿去那蛮荒之地\"。

此前,刘玄已派陆二率三百轻装铁骑,护送甄尧押送新酿美酒前往冀州。这支队伍既保持战力,又不至引人注目。

刘玄的招贤令传遍四方,有人慕名而来。但也有人嫌玄菟郡偏远贫瘠,不愿前往。此时的扬州吴会之地,一位老者正在街巷间漫步,偶然听见路人谈论玄菟王发布的求贤令。他浑浊的眸子突然掠过一丝神采,驻足思索片刻后便匆匆折返。

回到家中,老者立即着手整理行装。正在读书的少女捧着书册好奇问道:\"爹爹,我们又要搬家了吗?\"少女约莫十四五岁,眉目如画,举手投足间透着书卷气。若换上华服,必定会被认作名门闺秀。

\"昭姬,这次不是逃难。快帮为父收拾,我们去玄菟郡。\"老者含笑应答,眼底却闪过一丝愧疚。这些年因自己之故,女儿跟着颠沛流离,实在有愧为父之责。

\"玄菟王的封地?\"昭姬双眸顿时亮了起来。

\"正是。\"老者颔首。

少女欢喜地合上书本,手忙脚乱地帮着收拾。他们的家当本就不多,除却必备的衣物,就只有几册书籍和一把琴尾焦黑的古琴。不多时,父女俩各自背着包袱,踏上了通往玄菟郡的漫漫长路。

同一时刻,冀州中山国无极县内。甄逸得知招贤令的消息后,对甄尧吩咐道:\"你随赤血铁骑返回玄菟郡后,就向玄菟王****,看能否谋个官职。商贾终究地位卑微,唯有仕途才是正道。\"

\"孩儿明白。\"甄尧应声问道,\"那卖给玄菟王的粮草......\"

苑外传出甄逸爽朗的笑声:“这批粮草,权当赠予玄菟王的薄礼。”

“孩儿明白。”甄尧眸中精光乍现,转身跨步离去。三百赤甲精骑立时整装列队,押运着首批粮秣再度向玄菟郡疾驰。

时值仲夏,豫州颍川郡的竹林深处,一座茅檐低垂的草庐前,三名青年比肩而坐。左侧两位布衣少年执壶对酌,粗**衫上打着补丁,却掩不住眉宇间的洒脱。酒盏相击之声伴着朗笑在林间回荡。

居中的绸袍公子扶额轻叹:“二位这般纵酒,倒像是从酒缸里捞出来的。”其衣袂流转间暗纹隐现,显是出自钟鸣鼎食之家。难得的是这三人言笑晏晏,浑不似寻常士族与寒门间的泾渭分明。

“文若兄何不尝尝这壶中真味?”布衣少年举着酒樽凑近,琥珀色的酒液在阳光下荡漾,“保准让你三月不知肉味。”绸衣少年连忙以袖掩面:“奉孝莫要害我!若被书院祭酒知晓,怕是要请出家法伺候。”

原先书院明令禁酒,眼前这对布衣兄弟正是因酩酊大醉被逐出颍川书院。此刻风过竹林,将郭奉孝的戏谑之语吹得零落:“拘礼如兄,若未遇明主,只怕...”他忽地仰首饮尽盏中酒,闭目似在品味未尽之言。

“整日神神叨叨,莫不是要改行做卜者?”被唤作文若的少年摇头失笑,指尖轻叩着尚未启封的酒坛。郭奉孝晃着空酒盏轻笑:“天机既不可说,那便...”话音未落,远处传来书院钟鸣,惊起满林栖雀。

郭奉孝缓缓睁开双目,不再与少年文若交谈,转而望向另一位始终沉默的布衣少年:\"志才,今日为何一言不发?\"

文若闻言也投去探询的目光,发现这位挚友确实异于往常。

志才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若有所思地放下酒杯:\"我该启程了。\"

\"启程?去何处?\"文若诧异地问道。

郭奉孝并未立即询问,只是默默饮尽杯中酒,这才开口:\"已作决断?\"

\"嗯。\"

志才神色坚定,\"既被颍川学院除名,留在此处毫无意义。不如趁此云游四方,增广见闻。\"

文若拊掌赞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若非家规所限,我亦愿与你同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