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烽火锻山河 > 第236章 解决掷弹筒榴弹引信问题

第236章 解决掷弹筒榴弹引信问题(2/2)

目录

“成功了!”女工们欢呼起来,但陈婉儿并未放松。她立刻组织击发测试。然而,10枚蜡封榴弹中,有1枚出现了击发延迟——击针撞击后,过了近两秒才爆炸。这极为危险,在实战中可能导致发射手被反噬。

“问题出在蜡层太厚!”吴天浩迅速判断,“击针无法瞬间击穿蜡膜,导致引信启动延迟。必须控制蘸蜡深度。”

徐小眼立刻动手,用铁皮制作了一个专用蘸蜡模具——一块带圆孔的金属板,圆孔直径与引信外径精准匹配。使用时,将引信插入孔中,只露出0.5毫米的引信口,再进行蘸蜡。这样,蜡层厚度被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改进后,新一轮测试开始。50枚蜡封榴弹在潮湿环境中存放一周,全部保持干燥;随后进行击发测试,每一发都精准引爆,无一哑弹,无一延迟。

“完美!”李铮握拳击掌,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陈婉儿随即组织大规模生产。她将蜡封流程拆解为三步:加热蜂蜡、蘸蜡封口、冷却定型,女工们分工协作,形成流水线。她们还发明了“蜡层厚度检测卡”,用铜片制成标准厚度的比对片,确保每一批产品都符合标准。

一周内,库存的3000枚榴弹全部完成蜡封改造。李铮亲自监督装箱,每箱贴上“已蜡封,防潮处理”的标签,并安排运输队用防雨油布严密覆盖,连夜送往前线。

三营收到弹药后,立即组织试射。50发榴弹全部命中目标,爆炸声如雷贯耳,无一哑火。营长激动地拍着运输员的肩膀:“这批弹药,是及时雨,是救命弹!”

几天后,前线传来捷报:在一次日军大规模扫荡中,三营利用改进后的掷弹筒,在山口伏击日军一个中队。榴弹精准命中敌方机枪阵地、弹药车和指挥所,连续爆炸,摧毁火力点6处,歼敌60余人,缴获重机枪2挺、步枪40余支。战后,营长亲自撰写感谢信:“新批次掷弹筒榴弹性能稳定,引信可靠,全程无一哑弹,为战斗胜利立下首功!我们为后方有这样严谨、负责的军工团队感到骄傲!”

信件传回车间,女工们围在一起传阅,许多人眼眶湿润。陈婉儿站在窗前,望着远处连绵的太行山,雨后初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车间的屋顶上,泛着金色的光。她手中握着一枚蜡封榴弹,引信口的蜡层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像一层守护的铠甲。

她轻声说:“我们造的不只是弹药,是战士们活下去的希望。每一克火药,每一滴蜂蜡,都承载着我们的誓言——绝不让前线的兄弟,因我们的疏忽而倒下。”

夕阳西下,弹药区的灯火次第亮起。女工们依旧忙碌在工位上,装填、封口、检测,动作娴熟而坚定。新一批榴弹正缓缓流入包装箱,每一枚都经过蜡封处理,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蜡光,宛如星辰点缀在抗战的夜空。

这光,微弱却执着,照亮了太行山的沟壑,也照亮了胜利的前路。在硝烟与风雨中,一群普通人用智慧与汗水,为前线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防线——那是用责任与信念熔铸的防线,坚不可摧,永不退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