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24章 治国之道上

第124章 治国之道上(2/2)

目录

虽然规模远不及仁宗全盛时的奢靡,但那一抹抹初现的鲜红,在冬日的寒风中格外刺眼。

福宁殿内,年轻的皇帝赵顼,正死死盯着三司使韩绛呈上的奏章,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上元灯会、宴赏诸项,预算计一十五万贯……”

这行字,像一根冰冷的针,扎进了他的心里。一股无名火瞬间窜起,几乎要将他这段时间以来所有的克制与压抑烧穿。

“十五万贯!十五万贯!”他猛地将奏章拍在御案上,霍然起身,在殿内急促地踱步,胸膛剧烈起伏。

“河北的流民尚未完全安置!西北筑城的款项还在捉襟见肘!汴京城外,前日还有冻饿而毙的尸首需要开封府去收殓!”

他低声咆哮,像是在质问看不见的韩绛,又像是在拷问自己,“国库空虚至此,韩绛怎敢报上这等预算!他眼里还有没有这个江山,还有没有那些嗷嗷待哺的百姓!”

一股冲动让他想立刻传召韩绛,厉声质问,甚至想过是否该换一个更知节俭的三司使。

他走到窗边,猛地推开雕花木窗,凛冽的寒风瞬间灌入,让他发热的头脑稍微清醒。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宣德楼方向。楼前,宫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升起一串巨大的、写着“国泰民安”的红色灯笼。那温暖的、喜庆的红色,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显得有些不真实,却异常醒目。

就在这一刹那,愤怒的潮水骤然退去,一种更深沉的、混合着疲惫与明悟的情绪,缓缓涌上赵顼的心头。

他看到了灯笼下,那些仰头指挥的官员脸上,带着一丝久违的、小心翼翼的期待;

他看到了路过的宫女宦官,脚步都不自觉地轻快了几分,偷偷瞄着那正在成形的彩楼;

他想起向皇后昨日轻声提及,曹太皇太后和高太后宫里,也开始准备上元节赏赐宗室孩童的小玩意儿;

他甚至能想象到,此刻的汴京御街上,那些商户们正如何翘首以盼,指望这上元灯节能带来一波可观的市易;

还有那数十万汴京市民,在经历了一个压抑的国丧之年和一个并不轻松的冬天后,是多么需要一场狂欢来驱散阴霾……

“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句古语,莫名地浮现在他脑海中。

错了。刚才,是自己错了。

问题不在韩绛,不在那十五万贯的预算。问题在于,自己差点被焦虑和财政的压力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一个更根本的道理。

治国,并非只有账簿上的加减法,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向背。

一个盛大的、与民同乐的庆典,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朝廷有信心、有能力掌控局面,能给天下人以太平盛世的信心。

它意味着给终年辛劳的臣民一个合理的、宣泄情绪的出口,这本身就是一种安全阀,能化解无数潜在的怨气于无形。

它意味着给凋敝的京城商业注入一剂强心针,活络市易,惠及底层。

它更意味着,皇室与百官、与民同乐,展现的是团结、是气象、是对未来的期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