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治国之道下(1/2)
去年停办,是因英宗大丧,名正言顺。今年若再因“没钱”而一切从简,传递出的信号将是朝廷窘迫、天子吝啬、前景黯淡。
这只会加剧人心的不安,与他在河北、在朝堂推行的种种艰难改革,所需要的稳定大环境,背道而驰!
“朕……才是问题所在。”赵顼望着窗外,喃喃自语。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愤怒,源于一种过于刚直、缺乏弹性的“苦行僧”式思维。
仿佛只有时时刻刻绷紧神经,节衣缩食,才叫励精图治。
但真正的雄主,既要懂得“俭”,也要懂得何时需要“奢”。这个“奢”,不是为个人享乐,而是为了一种更大的政治目标——凝聚人心、展示气象、稳定秩序。这十五万贯,若能用好,其产生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或许远超同样数目的赈灾款。因为它是投资于“信心”和“稳定”这种更宝贵的资产。
他缓缓关上了窗,回到御案前。再次拿起那份预算奏章时,眼神已变得平静而深邃。
他提起朱笔,在奏章上批阅,不再是愤怒的驳斥,而是沉稳的御批:
“准奏。着三司、少府监、开封府会同办理。务求与民同乐,彰显太平气象,然亦须杜绝奢靡,注重实效。钦此。”
写罢,他放下笔,长舒了一口气。他不仅批准了这笔“巨额”开销,更在批示中定下了“与民同乐,杜绝奢靡”的调子。这既满足了各方期待,又给操办者戴上了“注重实效”的紧箍咒。
“来人。”
“奴婢在。”
“传旨中书,朕之上元节贺词,要着重提及去岁不易,今岁维艰,然君臣一心,与民更始,共期丰稔之意。”
他要借这个庆典的机会,将官方的叙事融入进去,将其转化为一次凝聚人心的政治动员。
内侍领命而去。赵顼再次走到窗边,看着宣德楼下越来越多的红色,目光已然不同。
这不再只是虚耗钱财的灯彩,而是点燃希望、温暖人心的火焰。
他明白了,一个成功的改革者,不仅要能砸碎旧世界的坛坛罐罐,更要懂得如何为一个新时代,营造出充满希望和吸引力的场景。
熙宁二年的这个上元节,将是他学习这门更高阶的治国之术的第一课。
熙宁二年正月初七,人日。汴京城内年味渐浓,但宫闱之内,却仍萦绕着一层因国事艰难和新政严厉而带来的无形压抑。
清晨,一列仪仗简约而不失庄重的车驾,在皇城司精锐的护卫下,悄然出了宫城,直抵汴京皇家寺院——大相国寺。此举虽非正式銮驾,但仍引得沿途百姓纷纷驻足围观,窃窃私语。
因为人们看到,车驾中不仅有官家赵顼,更有曹太皇太后、高太后、向皇后,以及颇受敬重的曹贤妃等后宫几乎所有核心成员。这是新君登基以来,后宫首次如此整齐地在年节期间公开露面。
在大雄宝殿内,香烟缭绕,梵音低沉。赵顼亲自搀扶着曹太皇太后,率先敬香,随后是高太后、向皇后等依次行礼。整个过程庄严肃穆,赵顼的神情不再是平日在朝堂上的锐利与冷峻,而是带着一份罕见的温和与恭谨。
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彰显孝道与家庭和睦:皇帝率领全家女眷祈福,展示了皇室的团结与孝道,这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能有效软化赵顼因改革而显得“不近人情”的形象。
赋予新政“合法性”:在佛祖面前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无形中将他的熙宁新政与“上天佑护”、“祖宗福德”联系起来,增加了政策的正当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