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25章 治国之道下

第125章 治国之道下(2/2)

目录

安抚后宫情绪:亲自陪伴并让后宫长辈处于仪式中心,是对她们的一种尊重和情感慰藉,巧妙地化解了因宗室待遇、内廷用度紧缩等问题可能产生的怨气。

祈福仪式结束后,赵顼并未立即起驾回宫,而是在寺内方丈及众高僧的陪同下,于相国寺山门前,对闻讯而来、越聚越多的汴京百姓,宣布了两项决定。

他目光扫过在场民众,声音清朗而沉稳:

“太皇太后、太后、皇后慈悯,感念去岁不易,今岁维艰,特于朕前屡言,当体恤万民。”

“朕承慈谕,决意如下:”

“一、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与民同乐,汴京城自正月十四至十六,弛禁三夜,金吾不禁,与民同乐!”

“二、为祈天下安康,自明日起,以曹太皇太后、高太后、向皇后三位之名义,于此大相国寺及城内诸要点,设棚施粥七日,以济贫弱,为万民祈福!”

此言一出,人群先是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官家圣明!”“太皇太后、太后、皇后千岁!”的呼声此起彼伏。

这一系列组合拳,其政治智慧达到了新的高度:

精准的“恩出自上”:赵顼将弛禁和施粥这两项大得民心的善政,明确归于三位后宫长辈的“慈谕”。

这既彰显了后宫的仁德(让曹太皇太后等人倍感尊荣),又将最终的决策权和恩典的颁布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完美地处理了皇权与后宫的关系。

化解“政治机器”印象:赵顼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过去一年给人的印象过于冷硬,尤其是缺席宗室年宴、严厉整顿内廷等事,已让许多人感到压力。他主动利用新年契机,通过展现家庭温情和推行惠民政策,为自己和新政“升温”,注入人情味。

这显示了他不再是一个只会推行政策的“机器”,而是一个懂得刚柔并济、注重人心向背的成熟政治家。

将庆典与慈善结合:他没有单纯地搞狂欢,而是将“与民同乐”的庆典和“赈济贫弱”的慈善结合起来,赋予了上元节更深层的道德意义和政治内涵,使其成为一场展示皇家仁德、缓解社会矛盾、凝聚民心的政治仪式。

对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欢乐和救济。

对后宫:曹太皇太后等人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和参与感,心中积郁的些许不快烟消云散。

对士大夫:看到了一个既锐意改革又懂得“仁政”的皇帝,减少了对其“刻薄”的担忧。

对赵顼自己:成功改善了个人形象,为后续更艰难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的民心资本和政治弹性。

当赵顼搀扶着曹太皇太后登上车驾时,太皇太后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赏,低声道:“官家今日,甚好。”

高太后和向皇后的脸上,也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她们感受到了皇帝的尊重,也看到了百姓的拥戴,作为皇室成员,这种价值认同感是无可替代的。

车驾缓缓启动,驶回皇城。赵顼坐在车中,听着车外隐约传来的百姓欢呼声,脸上露出了熙宁二年以来第一个真正轻松而深沉的笑容。

他明白,治国如同烹小鲜,既需要猛火攻坚,也需要文火慢炖,更需要懂得何时添加“人情味”这味最重要的调料。今天的举动,就是一次成功的“文火慢炖”。

这道从相国寺燃起的暖意,随着“弛禁三日”和“施粥七日”的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速吹遍了整个汴京城,极大地冲淡了去年以来的肃杀之气,为即将到来的熙宁二年,打下了一个既有原则又不失温度的基调。

赵顼的统治艺术,在这一天,真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录
返回顶部